我与《焦作日报》的缘分始于高中时代,当时祖父订了一份《焦作日报》,我有空就会浏览一下。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始于高中时代,读报算原因之一吧。当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祖父将一周的报纸收集起来邮寄给郑州的一个朋友,同时收到另一份报纸《郑州晚报》。这是因为当时报纸的订阅费高而印刷品的邮寄费低廉,两相比较,祖父和其朋友有了如此做法。他和朋友约定,每人订一份报纸,通过邮寄交换则可以互相传阅,我因而也从中受益。
时光荏苒,当我由一位读者成长为一名作者时,20多年过去了。在这期间,考学、就业、成家,人生的大幕逐渐开启,但我从不曾远离、不曾缺席与报纸的倾心交流。因为在生活的激流中我们都在寻找心灵的港湾,在沉静中休憩、沉思、感悟。
大约是2010年,我参加一个作家的作品研讨会,与报社编辑马朝霞不期而遇,笑称向你们副刊投稿可以吗?马朝霞老师当即表示欢迎。副刊由于版面的定位,以诗歌、散文、小小说、长篇小说连载为主,篇幅上都有要求,但正如各种体裁有所侧重一样,它们无可替代地存在于副刊的文学园地中。
作为骨灰级的读者,往往收藏有剪报本。我的剪报本分为几类:知识类、绘画摄影类、文学类。我每每于茶余饭后,焚香净手,端坐书桌之旁,手持剪刀、透明胶带,剪剪贴贴,至今已有几大本。对于绘画摄影类,若是古风古韵的,就配上古诗;若是现代摄影的,就配上现代诗。每每为了诗画的高度契合,我广搜博求,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自己赋诗以配,搜肠刮肚,又乐在其中。
世易时移,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的代表,受网络媒体的冲击越来越严重。而今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展如火如荼。报纸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如何能做到无可替代,颇费思量。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方向性引导;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的解读;生活热点,诸如健康、理财、房市、车市等专栏;社会热点的透视;副刊的文学意味等,不一而足。这些是报纸的特色之处,做得好才是立身处世之道。
五四时期,报纸担负思想启蒙的重任,为新文化运动鼓与呼。当今世界,报纸难以成为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虽不能高歌猛进,但也要砥砺前行。作为一个与报纸有着二三十年情缘的读者,愿意敞开心扉,倾诉肺腑之言,因为编者与读者之间,还有一世情缘有待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