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詹长松)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办法,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记者昨日从市环境保护局获悉,截至6月底,我市环保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9起,处罚金额达3464万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和处罚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65%和98%。其中,行政拘留31起,移送司法机关3起。
面对我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防治形势,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以环境保护大检查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新法新规新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涉重金属企业污染、产业集聚区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领域查保活动等几十项专项执法检查活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区域流域问题。
为加大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查处工作力度,我市由环保部门牵头,检察、公安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成立联合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1.54万余人次,检查企业6460余家次,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行为683起,并对9个工作推进不力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中约谈,对184人次相关责任人及单位分别进行了处理。
为保证已处理的环境违法问题不反弹,我市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督导体系,从市直机关抽调6名副县级干部、15名正科级干部脱离原岗位,组成6个县(市)区督导组;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攻坚办参与,组成综合督导组,建立督导组工作专报、工作例会等运行机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督导。
同时,在全市逐级划分网格,实行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实现“村村土地有人管,件件污染有人查”;对重点企业实行驻厂监管,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为使监管更加科学,在“一长三员”的基础上,增加供电员,创新实行“一长四员”管理制度和巡查制度。在全市设置三级网格114个、四级网格1970个、五级网格8738个,末端网格配备人员3万余人。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是保护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打击宣传力度,在市政府网站等官方平台上曝光这些环境违法行为,让其他人不敢碰环境保护这条高压线。”该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