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建新)9月7日、9日、11日,河南广电大型政论专题片《让改革落地生根》第三集《先行先试跻身改革开放前沿》、第四集《国企改革破冰前行》、第五集《点燃中原出彩“新引擎”》先后播出。本报将这三集解说词摘发如下:
第三集《先行先试跻身改革开放前沿》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战略平台,先后布局中原。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对外开放的破题之作。以郑州机场为龙头、以“米”字形高铁为骨架、以干线公路网为支撑,多式联运的大交通格局为产业、物流比翼齐飞创造了条件。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南等7省市设立我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产生了强大的资源吸引力。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4倍,增幅居全国首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以郑州、洛阳、新乡3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举全省之力打造的创新示范高地。集聚了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90家,占全省总量的60%,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总量的55%。
也是在2016年,国务院批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还是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在郑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市要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众多国家战略规划、战略平台相继落户,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以改革的勇气,坚定不移推进一系列国字号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的实施建设,河南必将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书写更加出彩的篇章!
第四集《国企改革破冰前行》
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一论断,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拨开了迷雾。
河南站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高度,切实肩负起推动国企改革的责任和使命,以省属工业企业为突破口,全面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
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瘦身健体”作为国企改革的“先手棋”,先解决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彻底解决的“企业办社会”这个老大难。今年6月底,河南剥离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比国务院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半。
去产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问题。省政府与国家签订责任书,2016年到2018年,河南退出煤炭产能6254万吨。截至今年8月底,河南矿井关闭量已完成全年任务的96%。截至目前,河南去产能总量和职工安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长远之策。河南加大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混改扫清了障碍。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河南国企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29亿元,同比增长826.7%,“三煤一钢”全部由亏损转为赢利。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久久为功,国企的航船,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勇立潮头!
第五集《点燃中原出彩“新引擎”》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河南紧跟中央,已经点燃起“创新驱动”这个腾飞的“新引擎”。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其中一张牌就是“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我省加快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拆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克难攻坚,相关改革措施密集出台。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面对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河南推进全方位开放式创新,瞄准“高精尖缺”,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引进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以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的优化激活人才这一池春水。
随着一道道障碍被清除,创新能量不断释放,创新实力显著增强。5年来,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名提升5位,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不日新者必日退”,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一强大引擎;今天的中原,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一澎湃动力。
只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心,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