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你、我、他……”新学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课不再是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而是学习内涵丰富的汉字,并且整本书的古诗文数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网友“小公子”在网上提问,新编语文教材颠覆了传统,新入校的孩子不先学拼音而先学汉字,这可是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这样变革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记者经过采访发现,一年级语文教学拼音和识字孰先孰后,看似只是顺序的先后,实则是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效能问题。一些资深教师告诉记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容易降低语文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开篇即学习汉字“天、地、人、你、我、他”,目的是要孩子们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觉,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
新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课本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均有收录。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非常有必要。面对孩子,空洞的说教是没有用的,靠启发和自我学习更为有效。在这方面,古典诗词是宝库,它有助于学生更好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打好“中国底色”。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从小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从小开始加强积累,对以后的成长和学习大有裨益。
网友“雪湿舟”:拼音是辅助学习汉语的工具,拼音在生活中的运用频率和范围远不如汉字。一年级学生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可以帮助其更好学习和利用语言工具,其背后的深意在于把汉语、汉字回归到第一位,进一步激发孩子对于认字读书的兴趣。
网友“苦口良药”: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是好的,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孩子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