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入3万元,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北京,一个煎饼摊大妈和顾客争执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她意外走红。《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品牌和选址是影响煎饼摊收入的关键因素,一个生意好的煎饼摊,月入3万元完全有可能。
不论是“北京大妈卖煎饼月入3万元”,还是“浙江金华大爷卖烧饼攒下7套房”,在这样一个财富时代,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摊贩出人意料的财富积累,难免引发公众的复杂情绪,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失落感与挫败感。只看见别人数钱,却看不见别人的艰辛,让不少人难以理性、平和地看待他人“闷声发大财”。
但要知道,不是每个卖煎饼的大妈,都可以月入3万元;也不是每个地方的摊贩,生意都那么好做。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那些能够获取较高收益的摊贩,总有过人之处。不论是位置好、客源充足,还是手艺好、品牌好、口碑好,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卖煎饼月入3万元”难以成为现实。
在我们看得见的前台,卖煎饼的大妈挣钱很容易;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是她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没有休假、没有任何“资源”的摊贩,确确实实挣的是辛苦钱。何况,这些灵活就业的摊贩,通常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网络,高收入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弱势补偿”。
不管何种行当,总有人出类拔萃。努力把自己的摊位经营好,努力做得比别人出色,那些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受了别人受不了的罪的劳动者,理应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回报。
面对“卖煎饼月入3万元”,我们没必要嫉妒和羡慕,更没理由恨。毕竟,以身份标签来进行价值判断,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社会评价,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透过“卖煎饼月入3万元”这面镜子,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要想让自己的劳动变得更有价值,除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之外,没有什么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