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发掘文化生产力,不仅实现了文化自觉的复苏,更激发了文化自信。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强起来”,正在引领古老中原走向复兴。
“大宋公平秤,老包给您称体重。小姑娘不胖不瘦,聪颖莹秀,将来能成博士后。”59岁的王惠髯须飘垂,一身长袍作包公打扮,绘声绘色地说词让家长孩子都乐开了怀。
在仿照传世名画打造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内,王惠是一处别致的风景。他借鉴包拯放粮赈灾的历史典故,用一杆“大宋公平秤”为游客称体重。得益于他的京剧、快板等才艺功底,19年来,吸引了六七十万人次。
“文化自觉的原动力来自于百姓。”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有感而发,“政府要做的就是顺应民间的文化热情,搭建舞台满足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杨丽萍介绍,河南已建成352个博物馆、157个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39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乡村文化大院。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长达三千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文化资源仅仅停留在河南的背景资料上,而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何从文化资源大省迈向文化大省,进而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强省,在经济总量多年稳居中国“第一方阵”后,时下的河南,力图复兴中原文化的迫切心理和高涨的热情呈井喷之势。
有关专家提示:“打造文化不像起高楼、建宫观那么简单,只要钱到位了就能上,它更需要的是耐心、细心与恒心。文化高地,核心目标是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百姓才是文化发展的真正主角。”
(据新华社郑州9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