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产业发展催生“世界村庄”
餐饮文化金字招牌 要保护更需要传承
以笔传情 以画会友
农家走出梨园女 带着梦想一起飞
原创舞台剧 《清雪堂里家风好》即将推出
焦作选手表现优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酒店餐饮业协会召开“马家大爷”牛肉面历史文化座谈会
餐饮文化金字招牌 要保护更需要传承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陈作华)9月19日,市酒店餐饮业协会召开“马家大爷”牛肉面历史文化座谈会,追溯兰州牛肉面的历史渊源,研讨如何把这块源于怀川的餐饮文化金字招牌做大做强。

  兰州拉面(兰州人称之为兰州牛肉面)源于焦作博爱,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兰州官方资料记载,兰州牛肉面系清朝嘉庆年间,东乡族人马六七从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并带入兰州,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完善提高,终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而陈和声则是陈维精之孙。

  陈维精的第六代孙、甘肃省劳动模范、兰州市科技工作者陈九如专程来焦参加此次座谈会。

  他说,马六七回到兰州开设的第一家牛肉面馆,名字就叫“马家大爷”。“马家大爷”的牛肉面味道醇厚,引来无数名人垂涎。连嘉庆年间的国学家张澍也写诗赞赏,“拉面千丝香,唯独马家爷”“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说的就是“马家大爷”牛肉面。

  陈九如说,近年来有人觊觎兰州牛肉面渊源的影响力,为了避免抢注商标,他提前注册了“马家大爷”的商标。2014年,他无偿把这个商标赠送给博爱县沁园春大酒店。

  据博爱县沁园春大酒店董事长王军介绍,“马家大爷”牛肉面人民路店自今年春季开业后,坚持不用味精、鸡精,其汤料用牛骨、鸡骨熬成,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味道。

  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专家马汴梁从药食同源的角度对“马家大爷”牛肉面汤料配方进行了分析。

  他说,其汤料中所用香料大都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比如桂皮、胡椒、干姜、八角、桂子等,入肝脾,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木香、小茴香、枇杷、山柰、花椒等,具有理气开胃的功效;当归、牛膝、地黄等,入肾心,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草果、车前子、香叶等,具有解毒化湿的功效……再加上牛肉温补气血,综合看来,“马家大爷”牛肉面是老少咸宜、男女咸宜、四季咸宜。

  市酒店餐饮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侯向学在座谈会上说:“我们要把‘马家大爷’牛肉面的金字招牌擦亮、叫响,让其在焦作遍地开花,让来焦的客人都能品尝到这种焦作味道。”

  侯向学建议,我市相关部门应对这一金字招牌加以重视,并以此为契机发掘、研究、传承、发展焦作历史餐饮文化。

  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市文化界、高校、市餐饮企业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就传承和发展地方餐饮文化提出建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