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沁阳市常平乡山路平村,美丽山村的崭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规整的农家小院,通畅的连户道路,热闹的文化广场,千亩优质皂刺、百亩艾草种植基地……村内日新月异,心齐气顺,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让人印象深刻。
该村第一书记刘双,是该市驻村第一书记中唯一的女性。她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年开展精准扶贫,我们办起了种植合作社、巧媳妇制衣厂,俺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均年纯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山路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该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该市今年结合实际,确定“1311”精准扶贫思路:“1”即党建保障,“3”即产业、创业、就业三业扶贫,“11”即民政、住建、教育等11个职能部门实施民生兜底扶贫。强化党建打造扶贫“生力军”,履行使命打出扶贫“组合拳”,拓宽渠道助力脱贫“加速度”,构建了促发展惠民生、生态和谐精准扶贫新格局。
强化党建,打造扶贫“生力军”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干部是关键。该市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统领全局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责任体系,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该市党建助推扶贫攻坚的亮点是精选驻村第一书记。该市分两批从各条战线精心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干事劲头足的86名优秀党员干部,深入该市20个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成立驻村工作队,并对部分焦作市直单位帮扶的贫困村增派沁阳市直单位协助开展帮扶工作。为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该市聘请专家团队组成帮扶专家顾问团,传授知识和经验;建立“驻村第一书记”微信交流平台,与“全国驻村第一书记精准帮扶群”“全省驻村第一书记访谈群”对接,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共展示帮扶成果1000多次;利用各种渠道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到省内外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农村农业前沿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标准、新方向,努力找到符合本村的发展路径。同时,严格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建立健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日记、日常考勤、月例会等工作制度,成立4个督察组,随机抽查暗访,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进行通报并约谈,从严管理驻村第一书记。目前,该市驻村第一书记共争取帮扶资金2539.9万元,组织贫困群众技能、创业培训342次,帮助办理实事658件,化解矛盾纠纷352起,协调项目105个。
富不富看支部。建强基层组织是该市党建助力精准扶贫的又一亮点。该市突出问题导向,按照10%的比例进行倒排,着力抓好3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工作。针对班子软弱涣散、主导产业不明晰、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格等情况,采取组织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弱”村等方式,县乡两级成立驻村整顿工作队,实行台账管理、逐个销号,年底动态清零。特别是紧盯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这个关键,根据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今年5月份对常平乡、山王庄镇和柏香镇等12个村的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目前,20个贫困村和25个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配置科学合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力量得到全面加强,为带动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如今,在“党建+扶贫”带动下,该市实现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驻村工作全覆盖,大部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了,村容村貌改观了,支柱产业壮大了……嬗变的背后,是该市持续实施驻村工作的“蝴蝶效应”。
履行使命,打出扶贫“组合拳”
该市柏香镇南西村是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天福说起贫困户脱贫,滔滔不绝——
全村贫困户102户、393人,争取27万元成立蘑菇种植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史兆成利用技术带动30户贫困户开展种植业,每户增加收入4000多元;为贫困户赵志红筹集资金36万元,带动20多户贫困户种植草莓;引进蚯蚓养殖项目,共投资100万元,带动30户贫困户靠养殖脱贫。有就业能力的到周边企业打工,安置就业18户26人……户户有项目,扶贫全覆盖。
南西村是该市“三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该市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活动,逐户逐人核查,精准识别确认,摸清贫困底数,同时找准支撑抓手,聚力产业、就业、创业“三业扶贫”。
产业扶贫。该市发展高效种植产业,共实施南西村和西苟庄村食用菌栽培基地、簸箕掌村核桃树高接改良、山路平村和张庄村野生皂刺嫁接改良、范村猕猴桃种植、解住村蔬菜大棚等7个科技扶贫项目,可带动脱贫680人。发展服装加工产业,共实施常平乡山路平村、常平乡簸箕掌村、紫陵镇后庄村服装加工等3个到户增收项目,可人均年增收15000元,最终带动1000人就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200多个就业岗位。发展皮筋加工产业,依托紫陵镇皮筋加工传统产业,引进沁阳市安永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头饰生产加工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带动5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
就业扶贫。工业企业带动。该市引进河南蛮蛮云公司、徐州和光照明公司等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人数多的大企业入驻,并签订协议,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农业企业带动。目前,共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9家、家庭农场80家,流转土地20万亩,蔬菜、瓜果、怀药等种植面积20余万亩,农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已转移贫困人口就业600余人。运输企业带动。扶持常龙、八运等多家交通运输公司发展,鼓励常平乡、山王庄镇的贫困户从事煤炭运输、信息服务、车辆维修等工作,解决了120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创业扶贫。该市财政拿出700万元保证金和200万元风险金,争取邮储银行、江南村镇银行创业贷款3500万元,信用联社纯信用、无抵押贷款1000万元,可为300~500户贫困户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该市金融系统共向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01笔共计1457.6万元,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54笔347.26万元。
拓宽渠道,助力脱贫“加速度”
政策、方法对了头,工作一步一层楼。该市统筹民政、教育等11个职能部门精准发力,实现政策兜底、民生兜底。
统筹资金。该市财政部门今年统筹安排453万元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已拨付230.228万元。该市扶贫办今年已为61个扶贫项目安排资金1314.967万元。该市发改委为5个产业扶贫项目安排资金191.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45万元,自筹资金46.6万元。该市住建局已拨付2016年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17.868万元,今年又确定危房改造对象47户。
政府兜底。该市民政局今年共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190户326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将137户2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该市残联对1085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分别制定帮扶措施,一人一表、一人一策,从办证、康复、补贴、就业、政策5个方面提供服务。今年,该市联合定点医院为49名残疾人提供了上门办证服务,为5名残疾人安装假肢(建档立卡2人),为7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实施服药(建档立卡22人),为10名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建档立卡2人),为18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建档立卡7人)。在未脱贫996人中,771人享受“两项补贴”,其中699人享受困难生活补贴60元/月,457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60元/月,385人享受交叉补贴120元/月,补贴资金已发至今年8月份。
民生服务。该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缴纳150元。该市卫生计生委实施“两化七免一促进”健康扶贫模式,今年已为常平乡前和湾、王召乡南住村等5个贫困村申请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专项资金25万元,为贫困群众建立健康档案9847份,为高血压贫困群众体检1292人次,为Ⅱ型糖尿病贫困群众体检215人次,为严重精神障碍贫困群众体检183人次。该市教育局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317.03万元,改善贫困村办学条件;2017年春季学期拨付学前教育生活费、学前教育保教费、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补助、普高助学金、普高免学费和住宿费、中职助学金共计455.849万元,其中惠及建档立卡学生3433人次,资助金额143.877万元;2016年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328人,贷款金额2689.72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9人,贷款金额63.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