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县武德镇亢村十分红火,集体经济风生水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温县甚至整个焦作地区都享有盛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亢村由兴而衰,及至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5年9月,亢村成为市教育局“四帮四扶”对口单位,该局电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崔杰成为派驻亢村的第一书记。
初到亢村,崔杰看到了这样一幕:村委会大门紧闭,锁上锈迹斑斑,连开门的钥匙都无处可寻。破门而入,只见院内杂草竟有一人多高,办公房屋透风漏雨。
崔杰了解了这样一些情况:该村上报的贫困户名单,很多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却有不少符合标准的家庭,没有被认定为贫困户。
崔杰经历了这样一些难堪:刚进村时住处尚未落实,午休只能在自己的车里打个盹。第一日午饭后,刚钻到车里打算迷糊一会儿,便被急促的敲玻璃声叫起,一位中年妇女像审犯人一样“审”了他半天:“你是干啥的?”“你叫啥?”“你来俺村干啥?”“我要向你反映一个问题,你得给我解决!”……
“听说村里的自来水站要承包出去,这个事儿必须我干!”在崔杰的临时住处刚安置好的那天夜晚,一名村民拎着一瓶白酒闯进来说。被崔杰婉言谢绝三四天后的一个深夜,一辆面包车堵在了崔杰住处的大门口,车上下来四五个年轻人,在门口转悠了半天。
两委会班子形同虚设、各项政策无法落实、普通群众怨声载道……这便是彼时的亢村。
大学毕业后便在市直部门工作的崔杰,农村工作经验为零。驻村一周回到机关向市教育局党组汇报情况时,他流露出了畏难情绪。该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峙东面授机宜:“教育工作是良心活儿,扶贫工作也是良心活儿,只要你有爱心、肯奉献,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放手去干吧,市教育局党组就是你的坚强后盾!”
局领导的坚定支持,让崔杰备受鼓舞。他白天深入农家了解情况,晚上学习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便走访了400多户农家。“4+2工作法”、民主决策、一事一议……他不仅自己学,还带着村两委会班子的干部一起学。
面对这样的贫困村,工作该从哪儿突破?恰恰在这个时候,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复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到了崔杰的案头。
“贫困户的认定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是亢村的主要矛盾之一。我应该按照通知的要求,对村内的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让国家的好政策切实惠及贫困群众。”学习完通知精神,崔杰暗下决心。
按照贫困户的识别标准、通过“4+2”工作法,崔杰主持召开了亢村第一次贫困户识别大会,识别出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90多户。这90多户村民中,有车有房者有之、村组干部有之、村组干部的远亲近邻有之……既得利益被重新分配,这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第一次重新识别的贫困户名单张榜公布后,当晚便不翼而飞,重新张贴,也没能留到第二天早上,如此贴了被撕,撕了重贴,反复5次。
就在反复的较量中,崔杰又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在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贫困户时,一些村民代表碍于关系、情面,仍将为数不少的不符合标准的家庭识别为贫困户。
崔杰又组织了第二次精准识别工作,这一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开会,一家一家了解情况,经过大大小小10余次会议,最终确定了亢村贫困户的数量及家庭。
站在张贴在村委会大门口的贫困户公示名单前,村民们议论纷纷,说得最多的是:“这名单公道,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真是来给咱村办好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