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籍贯概念的混淆而纠缠不清,始自《新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把李白说的韩仲卿“南阳”人中的“南阳”前加上“邓州”,于是就产生了韩愈籍贯为“邓州南阳”之说。唐时“南阳”曾属邓州管,在今河南西南部,即称之为“宛”的南阳,与“晋启南阳”之说的“南阳”不同。“晋启南阳”的“南阳”在河南北部的黄河北,太行山南。实际上《新唐书》所说的是韩氏祖,汉河南尹韩骞居堵阳(今方城县一带),即汉时的南阳郡,也不算错;后世产生的昌黎说,则是韩骞后裔韩播徙昌黎棘城,即今河北卢龙县,或谓辽宁义县。昌黎韩氏历经前燕、后燕、后魏3个朝代,前后300余年,人才辈出,门第兴隆,历居显贵,堪称簪缨世家。如韩寿在慕容皝时官拜司马,韩矫曾任辽东相,韩秀任尚书郎,韩择木封昌黎伯,韩偓封昌黎男,韩建、韩长鸾封昌黎王等,这大抵是韩愈称“昌黎”为郡望的依据。
朱熹校《昌黎先生集传》云:“唯方崧卿《增考》董逌说:‘以为骞乃韩瑗、韩休之祖,而公自出于寻、棱,与二《书》合。’其论南阳则又云:‘今孟、怀州皆春秋南阳之地,自汉至隋,二州皆属河内郡。唐显庆中,始以孟隶河南府。建中中乃以河南之四县入河阳三城使,其后又改为孟州。今河内有河阳县,韩氏世居之,故公每自言归河阳省墓。而女挐之铭亦曰:归骨于河南之河阳韩氏墓。张籍祭公诗亦云:旧茔盟津北。则知公为河内之南阳人。’其说独为得之。公诗所谓:旧籍在东都,我家本湹谷。则必以地近而后尝徒居耳。”可谓再清楚不过了。后世不尊最知情的唐人之说和韩公本人自述而另出“新说”,岂非舍本逐末?我们研究“韩学史”的目的,就是寻根索源,从根本上把问题弄清楚,以免后人枉费笔墨而不知己之“新说”乃是古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