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是余留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她,一干就是17年。尽管是外嫁进村的媳妇,余留芬却不甘落后,始终在与贫困“较劲”。
寒来暑往十余载,在山石遍布、土壤贫瘠的乌蒙山大山沟里,凭着敢想敢干的勇气和智慧,从与村民一同开山凿石修路到贷款集资办企业,“爱折腾”的余留芬一直带领村民“拼命”地与贫困决战,将困守几代人的极贫村彻底换了个模样。
10多年前这里到底有多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
生活的艰辛让她害怕,但并未压倒她,她决心换个活法。开超市、开饭店,她自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对泼辣、能干的余留芬,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大伙儿羡慕她,也信任她,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干?2001年,不到31岁的余留芬“扛起”岩博村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边远山区,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上任才几天的余留芬决定先修路。白天,她像个男人一样与村民们在工地上,拿钢钎、抡大锤、搬石头,晚上为了协调修路占地的问题,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
因过度劳累,余留芬曾昏迷在工地上,甚至有一次因意外摔下陡坡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旧召开村委会,并不断压缩休养时间。不少村民称她为“拼命支书”。
如今的岩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资产达到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457元,拥有大小车辆160多辆;村民组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森林覆盖率达70%。
(据新华社贵阳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