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杭州了。
媒体报道,双节期间,杭州总体客流量为1168.62万人次,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加15.6%。
然而,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城市游客增加了,西湖客流量同比下降18.6%。
为何?是西湖不迷人了?
非也!不是西湖不迷人,而是大杭州处处都迷人!游客就是这样分散开来,深度体验大杭州的美丽。
杭州全域旅游展现出不一般的魅力。在杭州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这样一组数字:
双节期间,杭州市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16.77万家涉旅商户(来自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银联刷卡交易总金额达到3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2%,而外地游客消费接近五成。
以杭州市各商业特色街为例,清河坊、湖滨路、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等17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客流量为4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左右,尤其是湖滨路双节期间,客流量为150多万人次,同比增加50%以上;营业额达1.9亿元,同比增长60%。
所有消费类目中,美食、购物和电影的增幅最为显著。其中,中秋节当天,杭州最热门的餐饮消费,本地特色江浙菜最受游客青睐,整体的消费金额达到了平时的1.8倍。
而更令记者想不到的一个数字是:双节期间,杭州的电影票房有11.8%是游客贡献的。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了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慢下来,吃一顿地道的江浙菜;坐下来,看一场电影。由此可见,杭州休闲旅游的氛围真的非常浓厚。
人们都说,以西湖的美为标准,晕染开去,杭州打造旅游、建设城市的起点高,全城到处都是景,游客的选择更多了。
从杭州全域旅游处处开花,看我市全域旅游,尚有很多地方亟待发力。
双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168.34万人次,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依然是人流的主要聚集地,影视城和乡村游吸引了周边游客,但城市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全域”,更多还是停留在表层。
如何让游客进得来、行得畅、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我们的公共旅游设施、公共旅游服务、多业态的旅游体验产品跟得上吗?
我市有3个国家AAAAA级景区,然而,各大景区间至今未形成旅游交通大环线,云台山每年700万人次的庞大人流未实现向其他景区引流,共赢的大格局还有待形成。
郑焦铁路开通了,郑云高速开通了,然而,来焦作的外地游客却发现,火车站找不到通往各大景区的专用旅游车,全市找不到当地特色的小吃一条街,中心城区还缺少一个成规模的,让游客可行可赏、可品可感的综合服务场所。大交通来了,我们的应对还有很多不到位。
乡村旅游渐入佳境,然而基础设施有待改善,交通未能串点成线,形成大气候和大态势,还需很多努力。
记者了解到,双节期间,修武、博爱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整合推出乡村民宿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云上的院子、陪嫁妆村、一斗水村、于庄村等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慕名而来感受温馨、文艺的山居民宿,乡村旅游呈现出自驾游、家庭游、回乡游等特点,品家常菜、赏花摘果成为众多游客假日休闲新选择。以陈家沟、韩园、嘉应观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吸引力有所提升;新型业态游亮点突显,以老家莫沟、丰润园、焦作影视城等为代表的近郊乡村游、农业观光游、城市休闲游线路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欢迎。
多业态的旅游产品成为景区游的有益补充,延伸旅游链条、增强体验和互动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让游客慢下来、坐下来、停下来,真正贡献真金白银,还需要全市一盘棋顶层设计,还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更全面、城市环境更美丽、城市文明再提升。
对标杭州,我们更需奋起直追,实现转型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