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其他深改组成员也都亲力亲为加快推进领衔的重大改革项目,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进一步开阔眼界,去年和今年,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小平率领市委深改组成员、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全面深化改革负责人分别赴许昌、南通、扬州和深圳、杭州、绍兴等地学习考察,并在全市相继开展了“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和“学深杭、促创新”活动,充分借鉴这些先进地市在财政、投融资、金融、科技等领域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落实好中央“三督三察”、省委“红青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市出台了《市委深改组会议议定事项落实机制》《焦作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考评办法》,创新建立“三色督办单制度”和“两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察、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评”的“四个一”推进落实机制,推行责任化、项目化、台账化、动态化、痕迹化“五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担当,改进了工作方法,确保了中央、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改革试水,焦作勇于探索实践
一次次思想交锋和碰撞,一场场会议安排和部署,一个个改革举措和硬招,见证着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2016年5月,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成立以来,针对焦作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发展,抓廉洁树形象,打出一套全面从严治党“组合拳”,出台《关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意见》,市委班子带头严规矩,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立标杆、做表率;开展“以案为鉴、不忘初心”警示教育活动,对1332名县处级干部开展“过筛子”式廉政提醒;开展以评班子为核心的“评班子、评组织、评党员”三评活动,对评议结果差的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切实做到思想从严、作风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制度从严,管党治党水平明显提升,“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到第三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等3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综合医疗改革试点市等47个省级改革试点,我市各级各部门也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顺利完成了一批改革试点,为国家、省进一步推广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以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建设为载体抓好“放管服”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经过5次清理,由206项压缩到134项,市直45家单位5821项行政职权压缩到4244项,取消市直部门中介服务事项78项,取消市直部门各类证明事项226项,各类事项平均承诺期限由19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每个事项审批环节平均由5个减少到3.8个,总审批时限由300个工作日压缩到40个工作日。
成立市级考评委,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制度,健全市管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并在全省率先设立了500万元的改革创新奖,支持创新,鼓励担当,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导向、增活力。
解放区创新实行以“三个动力、三上三下、四好目标”为主要内容的“334”楼院协商治理工作模式,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模式被民政部确定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是我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
博爱县2015年创新建立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早抓小”工作机制,2016年共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线索165条,约谈提醒131人,79起可能发展演化的“小问题”得到及早消除,农村基层信访总量和赴市以上信访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24%和50%。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抓早抓小”工作机制确定为全省先进典型,省纪委将该县探索建立的“‘抓早抓小’+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模式,确定为近年来全省持续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13种典型模式之一,编入《治理微权腐败的河南实践》专刊,在全省进行推广。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秉持这样的理念,我市紧密结合实际,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统筹推进农村、司法、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群团等领域改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一批改革亮点。
首创“百姓文化超市”服务模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的做法持续引起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关注,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分别到我市进行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专门作了批示。今年,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2017年第二届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峰会暨中国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扩大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初步确定了统一进场、集中交易、管办分离、综合监管的做法和取得的改革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同行的高度赞赏。省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王旭评价:焦作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勇于探索、先人一步,为全省作出了示范。
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推行诉前司法鉴定制度,得到了最高院和省高院的充分肯定。该院积极推进执行体制改革,被省高院确定为全省2个执行体制改革试点法院之一,执行案件异地管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该院作为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今年2月份在全国法院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温县法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工作机制改革,今年6月份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法院。
此外,我市在扶贫开发方面总结推广的“两定制、一兜底”和“3+1+1”医疗救助模式,在全省引起关注;针对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探索建立的“一山一滩一陵一园一网一盲”六大脱贫模式,中残联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介绍推广。
改革成果,焦作百姓共享共惠
改革率先一步,发展才能领先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我市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和“关键一招”,使改革不仅获得“高分”,更获得“高能”,不仅落实在思想上,百姓更能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成为5年来怀川大地最动人的改革景象。
医疗纠纷难处理,已被社会各界所公认,但在焦作得到了较好化解。42岁的杜某因“经期紊乱1个月,发烧6天,发现盆腔包块4天”,于去年9月6日入住我市某医院,并于9月8日在全麻状态下做了相关手术,后发现异常,于10月30日确诊为输尿管阴道瘘。患者认为是医生手术操作不当所致,双方发生纠纷。今年1月19日,医患双方申请市医调委进行调解;5月16日,市医调委为双方出具了调解协议书;5月19日,山阳区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书进行了司法确认,不到一星期,协议履行完毕。
医疗纠纷的快速处理,得益于作为全国50家试点法院的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建立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以及我市探索的“调、保、赔、认、防”五位一体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调赔结合机制运行以来,焦作医调委共接到医疗纠纷报案588起,受理医疗纠纷案件502起,结案436起,结案率达86%,涉案金额14456万元,调解赔付金额1962万元。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建立,缓和了医患关系,维护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合法权益。
2016年以来,我市“百姓文化超市”根据群众文化订单需求,共送戏下乡3600场次,送电影下乡28500场次,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和“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650场,举办各类公益培训讲座3200场次,参与群众达568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年初以来,全市法院共适用简易程序结案23773件、小额诉讼程序3755件,诉讼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6.7天,同比缩短49.72%,诉讼效率大幅提升,审判压力有所缓解。全市法院共办理诉前鉴定案件1925件,诉前化解498件,调解撤诉388件,65%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化解,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由150天缩短为38.4天。
不仅如此,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退出全省后5位,今年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位。
改革也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内生动力,去年年初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秉承“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理念,连续打了几场硬仗,用40天完成了北山治理,根治了私挖乱采顽疾,并进行立法保护;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破解了搁置8年之久的难题,铸就了“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征迁焦作精神;用1个多月完成“污染围城”整治,用5个月完成绿色廊道建设,一幅美丽和谐的焦作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通过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民计民生得到改善,上半年我市群众的“公共安全感”居全省第二位。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必将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奋勇向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仍将以“争当样板、争创典型”的气魄,在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征程中勇于担当、砥砺奋进,共同绘就焦作改革的壮丽华章,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