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马强)一块“党员中心户”牌子,在解放区焦北街道幸福街社区龙光楼院王素琴的家门口挂着。3年来,她化解邻里矛盾、帮助困难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时刻不忘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
焦北街道还涌现出“程师傅民调小组”“杨大姐心理热线”“高继才门岗值守”等一批党建服务品牌。10月12日,焦北街道在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作典型发言,是全省唯一街道层面的入选单位。
以加强党建为突破口,解放区坚持党组织设置下移,发挥楼院党小组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美丽楼院”“四城联创”为载体,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先后设立楼院党支部235个、楼栋党小组702个、党员中心户1359户,在438个楼院成立居民议事会,选出议事成员2000余名。2014年、2015年、2016年,该区先后拨付579万元、873万元、1000万元资金支持创建,党员以楼院为阵地,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凝聚党心民心。
广大党员带领居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实施、自我监督,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在楼院党组织的带动下,辖区单位积极参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电厂、铁路电缆厂等30余家驻区单位,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楼院基础设施。“追梦公益”“爱心港湾”等社会组织也积极开展楼院公益活动。
解放区构建了社区服务型党组织“334”工作模式——
第一个“3”是发挥“3个作用”,破解“谁来干”的难题,即党政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协同。
第二个“3”是实施3步工作法,破解“党建成果转化”的难题。一是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收集上来,把形成的初步方案公布下去。二是把居民对初步方案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方案公布下去。三是把居民对方案落实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整改情况公布下去。
“4”是构建4项长效机制,破解“党建成果转化”的难题。一是构建共建共融机制,实现党建统领好。二是构建共商共推机制,实现自治管理好。三是构建共创共管机制,实现文明和谐好。四是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群众反响好。
3年来,党员带动,该区自发组建义务巡逻队384支,1500余人组成的矛盾排查和人民调解队伍,在楼院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4111起;累计建成视频监控平台300余个,安装监控探头6800余个、平安灯2373个。基层党组织带头,改建下水道16300余米,整修路面44200余平方米,新建车棚46处,维修新建门岗158个,修建围墙18500余平方米,美化墙体69400余平方米。
解放区“334”工作模式,被民政部评定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之一,成为全国学习范本。《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予以深度报道,我市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