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是实现马村区第十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马村区三年提升计划的收官之年。重任在肩必须勇担当,努力奋斗才能有大作为。马村区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党建统领,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按照“整体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争一流,特色工作树形象”要求,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商贸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着力打造“一城三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新马村,为焦作市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今年年初以来,马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七大工程”为统领,以11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紧扣全市“一赛一节”工作主线,团结一心、主动作为,务实重干、克难攻坚,强力抓环境,强招商,勇创新,惠民生,保稳定,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体现出“三进、三好、三提升”特点。
“三进”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前三季度,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8.5%;三产增加值完成15.7亿元,同比增长10.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3亿元,同比增长12.1%。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鸿运国际商城、东海大道2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3%;泓冶特种新材料、国隆实业装配式建筑、天未生物、九华饮品等1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3.1%。全区新开工项目23个,在建项目43个,比去年增加13个;其中,在建亿元项目36个,比去年增加19个。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区民生支出累计完成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5%。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区文化馆改造、公共体育场等项目建成投用,公共卫生应急综合楼、市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进展顺利,义务教育均衡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三好” ………………………………
招商引资势头好。全区共签约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9个,总投资225.5亿元。其中,在“一赛一节”经贸活动中,共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105.1亿元,圆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投资16亿元的中城建PPP项目、投资10亿元的建业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10亿元的国钛钛合金项目等一批大项目落户该区。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8.6亿元,同比增长5%,居各城区第二位。脱贫攻坚成效好。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开展扶贫蹲点日活动,突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投资1261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3个。扶贫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扶贫办省际交叉验收。社会稳定形势好。扛起和谐稳定重要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五级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市率先建立“防控、管控、责控”安全生产体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坚持领导接访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信访积案大化解活动,连续18个月没有发生赴京非访,受到市委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三提升” ………………………
质量效益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6亿元,同比增长11.9%。产成品库存1.5亿元,同比下降41%,产销率达103.7%。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全区税收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7.3%;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4%,分别高于GDP增幅0.5、0.9个百分点。承载能力提升。大力实施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投资2400余万元,修建农村公路21.1公里,完成罗西线、九高线等10条道路改建工程。积极实施管网工程建设,新建改建供水管网5.7公里、供暖管网7.2公里、供气管网21公里。行政效能提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推进“三十五证合一”和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创建,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推动责任压下去、干部沉下去、工作落下去,形成了重实干、带头干、用心干、齐心干的良好氛围。
在此基础上,马村区将更加紧密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干事创业理念,以更加鲜明的发展导向、强烈的忧患意识、突出的争先精神,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动力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
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党建核心引领作用,突出抓好党建“七大工程”,严守政治纪律,改进工作作风,推动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做好规范动作,抓好创新举措,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抓基层、打基础,重规范、促提升”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软件硬件统筹抓,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升级改造丽景社区、阳光社区等8个社区党组织阵地。二是强化宣传引领。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主线,扛起责任,守好阵地,加强引导,完善措施,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率先在马村区落地生根。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提升51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强化“百姓文化超市”功能作用,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正能量。三是保障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责”,统筹推进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深化法治马村、平安马村建设,推进区、街道、村(社区)三级86个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上档升级。深入开展“护航经济发展”“护校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良好环境保障。四是严格执纪问责。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持续推进“以案促改”“一案双书”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守住纪律底线。推进“两个责任”向基层延伸,发挥巡察利剑作用,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对照《准则》,以《条例》为准绳,严肃查处慵懒散乱、为官不为、“中梗阻”等问题,促进作风改进。五是凝聚发展合力。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和区法、检两院党组工作汇报,做到思想统一、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围绕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工作献计出力、贡献力量。发挥好人武部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扶贫帮困、抢险救灾作用,支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十大金牌员工”“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妇女儿童等行动,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活力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
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激发活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深化“学深杭、促创新”活动,敢想敢干、求新求变,积极学习深圳、杭州、汝州、驻马店、永城等地区在城市经营、技术创新、“四城联创”、土地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移植嫁接、学以致用,以思想的大解放,破解瓶颈问题,实现工作突破。二是进一步突出顶层谋划。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做好战略空间规划、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至关重要。在顶层设计上,坚持跳出马村看马村,跳出焦作看马村,对接省市各项规划,立足区情实际,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策划,对城乡建设、产业转型、生态环境等进行专项规划,及时制订特色商业区和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三是进一步聚焦重点问题。针对制约区域发展的资金、土地、人才等难题,认真研究,统筹解决,补齐短板。在资金问题上,认真研究5月3日中央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50号文件,财政部陆续出台的62号、87号文件精神,创新实施PPP融资模式,加大与政策性银行和省市投融资机构对接合作力度,强化乾元投资公司平台作用,努力解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难题。
张力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增强产业发展张力
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为重点,全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高效发展。一是做强二产。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按照“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思路,突出发展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推动天未生物、泓冶特种新材料二期年内投产达效,加快国钛实业建设步伐,支持上海丽珠、英利经贸等8个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产业集群高效发展。二是做大三产。以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突出鸿运国际商城、居然之家、齐家网等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新业态,年内建成运营鸿运商城、居然之家、e电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智能物流园等项目,力争完成石佛寺国家AAA景区创建目标,规划建设医养禅修特色小镇,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做优一产。以东部都市观光园区为依托,建设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完成昌盛光伏农业综合体二期建设,启动昌盛光伏农业综合体三期,加快1.72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特色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提质提效。
潜力
以“四城联创”为抓手
提升城市发展潜力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以“四城联创”统领城市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基础提升、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生态改善,全面覆盖、全域治理、全力提升,致力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道路工程建设,全力推进东海大道、建设路东延、文昌路拓宽等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和中兴路、银河路等县、乡道路建设工程。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主次干道供排水、供气、供暖等地下管网建设。二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深化巩固环境治理成果,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工业企业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治理、散煤污染综合治理等7项环境治理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全域治理居民楼院、背街小巷、城中村等重点区域,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和公园游园建设力度。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紧紧抓住上级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靳作村、小王庄、西待王村等城中村改造和市第四运输公司棚户区改造安置任务,有序推进博丽建材、太元瓷业等老厂区开发建设。四是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学习借鉴解放“334”楼院治理模式,提升居民楼院治理水平,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施城乡环境卫生、城乡道路、绿化养护一体化管理,推进科教文卫、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让全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能力
以增进福祉为根本
提高民生保障能力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生活幸福不幸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全力以赴实施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始终把脱贫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紧紧抓在手上,立足区情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因人因地施策,突出产业开发、就业帮扶、政策落实等重点,进一步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确保脱贫工作稳步有效推进,完成既定脱贫任务。二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倾力办好省、市、区惠民实事,确保按期兑现落实。加快推进市示范性教育基地、田门和北孔新村幼儿园二期、公共应急综合楼、省远程医学中心马村中心站等民生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落实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做好贫困人员、残疾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需求。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保资金征缴力度,统筹做好全民参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工作,构筑起覆盖全区、保障基本、适度提高、群众认可的民生安全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马村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