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 殷实
财政
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财政新增部分的70%以上投向民生。
教育
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班班通”全覆盖,率先为教师发放13个月工资,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住房
全区融资8亿元,建成安置房66.3万平方米,安置搬迁群众1.7万余人,尚有32.8万平方米安置房在建,去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1万平方米。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8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29元,分别是2011年的1.64倍和1.66倍。
工作不愁找
本报记者 原文钊
今年9月,中站区李封街道紫荆社区女大学毕业生小王,通过该区人社部门走上就业见习工作岗位后,不但能享受到区政府和见习单位每月1600元的见习待遇,见习单位还给她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见习长了本领,为将来就业或是自主创业打下基础、作好了准备。
这是中站区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中站区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理念,把促进就业作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首要路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区、街道、村三级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健全的基层服务平台,落实积极的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全区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了及时有效地帮助辖区劳动力求职创业、提升技能、参加社保、维护权益,该区在全区3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全面建成村级人社服务站和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先后帮助就业近3000人;在全区13个贫困村举办招聘会,确定28家企业作为扶贫转移就业基地、8家养殖种植企业作为扶贫车间,区财政支付参训贫困劳动力生活费补贴27万元,区就业专项资金已支付贫困劳动力培训补贴18万元,实现就业666人;认真贯彻落实稳岗补贴政策,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对2016年、2017年度符合申领条件的12家企业申请发放稳岗补贴100多万元;与我国劳务输入大省——江苏省所辖的昆山市实现直接合作,成功组织100多名求职群众到苏州、昆山就业,为全区就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5年来,该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4万人,1.5万农民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环境美如画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整条街道呈现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街道路面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廉政教育展板随处可见……如今,位于中站区核心城区、毗邻解放西路的岚光巷经过改造后,成了中站区“四城联创”亮点工程之一。
打造“四城联创”亮点工程体现了中站区全力改善人居环境的信心和决心。今年年初以来,中站区把“四城联创”作为城市治理的龙头工程、关乎长远的基础工程、改善民生的幸福工程,在全区营造了重视程度高、攻坚力度大、难点均突破、亮点有特色的良好创建局面,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把“四城联创”纳入全区中心工作,成立了综合指挥部和专项小组,将创建工作细化为65项工作重点,高标准打造了岚光巷等10个精品样板工程和小尚学校少年宫等5个特色示范点。
大力开展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等“十一项集中攻坚行动”,投入5000余万元,对金鸥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粉刷喷涂墙面1000余平方米,设置显示屏、监控探头等电子设备19个;全面完成紫云街、岚光巷、桃源南路等重点街道改造提升,创建示范楼院24个,设置宣传版面60多个、道德文化长廊20多处、喷涂墙面1万余平方米;对辖区15条农村道路与主干道连接线进行了硬化提升,对8条破损路段进行修补改造,启动了19条道路“白改黑”工程;对城区57处环卫设施进行了全部达标改造。累计清理住宅小区69个、单位117个、楼宇147栋、道路332条,清运垃圾2万余立方米、乱堆杂物360余处、卫生死角410余处,实现了管理盲区、卫生死角全覆盖。
围绕“山、水、园、林、带”生态体系建设要求,累计投资3000万元,新建游园绿地9个、绿色廊道9.8公里,完成集聚区7条道路和18个企业厂区绿化,新增城区绿化18万平方米、山区绿化1.2万亩。
教育亮点多
本报记者 原文钊
高考、中招连创佳绩、连创辉煌,区教育系统先后获得100余项全国、省、市荣誉,数百位教师走上国家和省、市级领奖台……近年来,中站区围绕建设“教育体系完备、优质资源均衡、质量水平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的教育强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行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形成了全区高中、初中、小学齐头并进的优质教育链。
办好教育是民生之本。该区财政先后投入近1亿元实施了校舍加固、“班班通”以及塑胶操场、标准化实验室、食堂楼建设等项目工程,在四城区及示范区率先实现“班班通”全覆盖,为全区一线教师配备了备课电脑,为每所学校配齐配足体音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和桌凳;实施校园安保提升工程,为每所学校配备了专职保安,安装了校园监控平台和校车监控平台;设立教育质量奖,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表彰奖励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开全国、全省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先河,把30多个自然村13个教学点合并一起,建了一所山区学校——龙翔学校,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日益提升的教学水平,引来全国关注的目光,参观者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一个偏僻山区学校,上课有‘班班通’,还用上了电脑,条件比城里学校都好。”
许衡中学的精品大课间操、自办“采摘节”以及把体育当“德育”等主题活动彰显学校特色,先后有省内外100余个教育团队到许衡中学参观学习;焦作五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致力培养阳光健康学生,该校的学生健身操获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河南赛区)暨河南省学生健身操舞锦标赛一等奖;小尚中心学校被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并定为“炮捶”培训学习基地……“一校一特色,校校有品牌”的良好局面正在中站区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