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小豹)10月19日,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技术复审会在郑州举行。
会上,市质监局代表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修武县质监局、河南理工大学组成的省地方标准修订小组,向复审组专家做了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修订说明。来自省级层面的陶瓷专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学院教授等业务权威人士在听取修订说明后,对该标准的部分内容和局部结构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经过专家组认真审核把关,最终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的修订复审。
据参会的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科长王志熙介绍,此次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修订)送审稿在标准名称、术语、定义和保护范围上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对原材料、泥坯等作出了进一步要求,规定了原材料须取自于修武县当阳峪村区域内的白矸土、皂土、透明釉颜料,同时规定了水分、化学成分含量等;从外观、纹饰、胎质、造型四方面对绞胎瓷特征作出了明确界定;从热稳定性、吸水率、铅镉溶出量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具体的检验方法及质量判定规则进行了明确。
据了解,当阳峪绞胎瓷生产始于唐代,盛于北宋,产地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其以当地的白矸土和泉水为原料,采用特有的制作工艺,加上产地温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巧夺天工、独树一帜的千年工艺。
由于当阳峪绞胎瓷胎体主要原料白矸土、皂土、透明釉颜料等产于我市修武县当阳峪及太行山脉,2010年12月24日,当阳峪绞胎瓷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年12月30日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发布,2011年3月1日实施。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当阳峪绞胎瓷的保护与当阳峪绞胎瓷器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原来的当阳峪绞胎瓷省地方标准进行修订,能够更加有力地对当阳峪绞胎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满足产业发展对产品生产带来的变化,保护产品质量特色和传统生产工艺,保护品牌利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侵害,使当阳峪绞胎瓷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王志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