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的确,放眼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民族能比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从未间断的中华民族更具有文化自信的底气。而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焦作,也从不缺乏文化自信的勇气和魄力。
今年7月,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7)》显示,焦作区域文化竞争力全省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郑洛。
中华文化中的焦作元素,正在逐步显示出其厚积薄发的自信。
2017年上半年,市文广新局在省文化厅和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尤其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市文广新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加快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城乡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带来的实惠。焦作文化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炫目多彩,助推焦作更加出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年初以来,市文广新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坚持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作为主要任务,常抓不懈,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并投资46万元,完成了《2016—2020年焦作市公益性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市、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协调机构和《议事规则》,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功能布局日趋合理,综合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按照焦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年规划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43%,年底前达到58%以上。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学习贯彻方面,市文广新局一方面组织全系统率先进行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保障法》的精神实质,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开展《保障法》有奖知识答题活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百姓文化超市”不断创新
“你点单,我服务”是我市“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的一句宣传语,在全市城区广为流传,在农村家喻户晓。不论你是喜欢听戏曲、欣赏音乐会,还是喜欢看电影,又或是学习书法、戏曲、摄影……这个超市都能满足你!
这就是“百姓文化超市”,我市全面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举措,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个创新,阐释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理念。
自“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不少基层群众切身体会到了“互联网+文化”带来的变化,动动手指“淘文化”,足不出户“享文化”渐成常态。
作为河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我市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并以“百姓文化超市”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持续引起中宣部、文化部、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级媒体的高度关注。“百姓文化超市”被列入市政府2016年重点民生工程、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百姓文化超市”已经覆盖全市城乡,广大基层群众越来越多地使用“百姓文化超市”,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百姓文化超市”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惠及民众达568万人次。我市“百姓文化超市”成为我省精准文化惠民之路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文化惠民活动遍地开花
“周末大舞台”,让群众每个周末都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舞台艺术五进”,让大众在家门口享受艺术的馨香;“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为农民朋友送上优秀的精神食粮……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活动不断开展,
送欢笑给市民,送节目到田间,送电影到工地,惠民文化忽如一夜春风,悄然降临在千万市民身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每年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全市都要组织各类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舞台艺术送农民、农家书屋、电影放映以及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最广泛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农民朋友送去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今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实施对社会免费开放政策,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持续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每年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公益性讲座上百期,受益群众年均在2万人次以上。各项送戏曲、送文化下乡和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到5000多个。围绕传统节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市文化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省运会、“四城联创”“一赛一节”开闭幕式演出活动等,为中心工作提供了文化支持和保障。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与“源”,是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焦作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境内分布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孕育了司马懿、韩愈、李商隐等众多历史名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魅力。
今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申报文物保护项目。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于全省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分别达到27处和104处,分居全省第三、第四位。
焦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丰硕。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居全省第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2项。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相关资料报送文化部,已被列入备选名单,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目前,全市共有文物遗迹30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列全国第二十二位、全省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5处,馆藏文物达4万余件。近年来,市文化部门积极配合全市基础建设完成文物勘探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
文化艺术创作成效显著
今年年初以来,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焦作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努力在出精品、攀高峰上下功夫,不断加强艺术创作和引导,深入挖掘焦作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一系列彰显本土历史名人风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作故事”。3月份,该局组织人员对67件群众性自创节目进行了展播、评比表彰,目前正在从优秀的作品中推荐参加全省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征集评选。最近,由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监察御史韩愈》和由焦作市文化馆编剧创作的小戏曲《和谐胡同》分别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小型剧(节)目作品创作资助,开创了我市作品创作获得国家级资助项目的先河。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河南省艺术戏剧大赛中,新编历史剧《监察御史韩愈》荣获“河南文华优秀剧目奖”。
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加强
今年年初以来,市文广新局坚持一手抓监管,一手促繁荣的文化市场管理原则,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经营活动和侵权盗版行为,以抓大案要案、推动“扫黄打非”进基层为抓手,力促市场规范有序。另一方面,以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组织互联网上网服务、歌舞娱乐等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安排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在春节、清明、端午期间,开展互联网上网场所、演出娱乐场所等专项整治;开展了文化市场“闪电1号”“闪电2号”和全省交叉检查等专项行动;开展农村演出市场整治;开展出版物市场和艺术文化市场交易场所治理。推动娱乐场所转型升级。在全市确定3家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作为全省转型升级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加强打击侵权盗版宣传。组织开展了全市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积极推进“放管服”专项改革,所有文化项目的审批全部下放,我市文化市场审批全部实现了“先照后证”。在文化市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随机抽查事项达到执法事项的100%。近日,市文广新局再次被国家版权局授予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一等奖。我市办理的案件被评为2016~2017年度全国文化市场重大案件,受到了文化部的通报表彰。
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市文广新局持续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服务力度,在政策、规划、资金上扶持引导,加强对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的指导力度。
今年年初以来,市文广新局强力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重点引导扶持绞胎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企业发展。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利用文博会和“一赛一节”平台,大力推介焦作文化企业。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开展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继续加大服务力度,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困难。今年共组织焦作市3家文化企业申报了省级专项资金。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出台了“文化+旅游”实施方案,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回首过去,焦作文化事业发展的足音铿锵有力,充实厚重的文化积淀,活力十足的文化产业,温暖有力的城市精神,共同构成了焦作人的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面临新一轮发展的焦作,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将以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让焦作在发展中更加出彩,为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