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上,来自云台山国际文武学校年仅8岁的德国籍男孩儿亚历山大表演的太极拳,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武术学院、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焦作华盛武院、陈家沟陈小星太极拳会馆的教练员和学生们则用“传统武术+现代艺术”的形式演绎了太极拳,观众被其独特的魅力折服。
焦作展区的主打产品为紫砂绞胎瓷茶具、太极十三式茶具、绞胎瓷首饰以及颇具人性化设计的绞胎瓷水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当“百姓文化超市”作为焦作重要的文化产业元素向大家推介时,观众才领悟到,焦作正通过“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
从10月28日至11月1日,连续5天的文博会,让所有关注焦作文化产业发展的人们看到:太极拳文化产业正在与体育产业、教育产业、陶瓷产业、现代养生产业等融合,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焦作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前,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呢?太极拳文化产业和陶瓷文化产业都是我市的‘明星产业’,如果太极拳文化产业不与现代养生文化相结合,陶瓷文化产业不与现代艺术生活文化相结合,就很难凸显其产业魅力。深化‘产业+’,是文化产业调整供给侧结构的必然选择。”在本届文博会上,带队的市文产办常务副主任侯红霞向记者介绍了焦作文化产业现状。
不容置疑,“产业+”拓宽了焦作文化产业发展路。
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武,有太极拳、月山八极拳;文,有卜子夏、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食,有“四大怀药”;游,有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名山大川;用,有绞胎瓷、天目瓷、黑陶等文化产品。
如何让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提高焦作文化产业平均值,是焦作文化产业发展多年来的努力方向。
“产业+”模式打破了产业间的发展壁垒,激活了焦作文化产业发展因子,并帮助焦作文化产业重新洗牌,形成了新业态。
比如,“旅游+太极”“太极+养生”“太极+教育”“陶瓷+太极”“陶瓷+名人文化”等新业态的出现,正在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升级。
李文献是我市恢复绞胎瓷制作技艺的贡献者之一。在本届文博会上,他带来的100余件手镯、戒指、项链等绞胎瓷首饰,很受与会者青睐。他说:“绞胎瓷制作技艺从元代失传后,历经几百年才恢复。现在,只有让这门技艺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我市陶艺大师张文涛擅长制作自然纹理的绞胎瓷。近年来,他潜心研发,将绞胎瓷自然纹理技艺巧妙地融入茶具制作当中,广受好评。此外,他还注重将太极拳文化元素运用到绞胎瓷茶具制作中,为绞胎瓷文化“升级”。
在本届文博会上,张文涛告诉记者:“文化是相通的,将不同的文化有机结合在一件茶具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康利服饰”是本届文博会焦作展销区唯一生产太极拳表演服装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康利说:“以前,我觉得做太极拳表演服装离太极拳文化很远。可等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后,我感觉,将太极拳文化融入服装文化才是企业发展原动力。”
看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践行“产业+”理念、模式,焦作已不是浅尝辄止。“产业+”正在提升焦作文化企业的创造理念,改变焦作文化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成为焦作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