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处在一个门阀制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整个社会重出身、轻教育、耻为师。但韩愈并没有屈服于时代的压力,而是顽强地与世俗抗争,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师道”这一概念。
韩愈的“师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名篇《师说》之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从自身接受教育中体会到,老师的作用就是教育人并解除疑惑,传授知识。韩愈充分肯定了那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人,严厉地批判那些“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的人。关于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韩愈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那些自称“君子”的人,因耻于师,甚至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君子不齿,今其智乃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敢为人师,不论是四进国子监、三为博士,出任祭酒之职,还是被贬蛮荒之域的阳山、潮州等地,他都在积极实践着自己的师道思想,始终不渝地广招后学,奖掖后进,因材施教,并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教育思想。韩愈经过无数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人物。中国的教育事业,虽斗折蛇行,但在韩愈倡导的“师道”思想引领下,再次继续前行,重新开创了继孔子之后又一代教育之风。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