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前期,河南沁阳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这人就是杨介人。
杨介人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革命者。他1920年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加入在巴黎成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法国的一张珍贵合影中,他坐在前排周恩来的左侧,相片中还有聂荣臻、邓小平、蔡和森、李富春、赵世炎、李维汉等革命先驱者。1924年年初,杨介人离开法国,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冬回国。此后,他就在豫北大地开始传播马列主义的思想火种,策划和领导了工运、农运、学运,成为中共安阳地区党组织初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入选河南省民众评出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入选焦作市民众评出的“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回顾杨介人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他身上确实体现出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一些典型品格。杨介人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革命运动。无论是家人还是众多乡邻,都不能理解:一个留洋归来的洋学生,不去政府当官,不去学堂教书,也不去办工厂赚钱,却一心去干与政府作对、没有名、没有利的造反活动。他给亲人带来的,不是财富和荣耀,而是如磐石重压心灵的担忧和头悬利剑的恐惧。他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传统求得个人功名利禄、一心光宗耀祖、泽被家族亲人的人生观截然不同。他的人生观是为民族解放和劳苦大众翻身,完全牺牲自我私利的人生观。没有这种人生观,就做不到与传统私有制核心观念的彻底决裂,就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杨介人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有着屡挫不屈,屡挫屡战,愈战愈勇,勇往直前,不惧失败的革命精神。从当时的结果看,他的很多活动尽管曾产生可喜的高潮,最终都归于了失败。他所组织的工人运动,虽然都取得了一定胜利,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还是转入低潮沉寂。他成立的党、团组织,在内奸背叛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很多成员牺牲、被捕、逃亡甚至背叛,遭到严重破坏。他发动起来的农民运动,曾经轰轰烈烈,最后却被残酷镇压。他准备的武装暴动,没有发生就被扼杀在摇篮中。他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没有因为挫折而后退。他坚信,地表的火焰有时可以熄灭,但是播入地下的火种,可以不断悄然蔓延,终会形成燎原的巨火。在遭遇重大挫折失败的情况下,他那种不屈不挠的革命劲头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是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英雄本色。凭着它,我们可以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我们可以起死回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失败为胜利,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
杨介人在革命陷入严重低谷,失去党组织的引领和指挥的形势下,始终有着共产党人的革命自觉性。他不仅主动寻找组织,而且在失去组织联系的情况下,时刻不忘宣传革命真理,为革命造舆论;时刻不忘发展吸收和培养革命人才,为迎接新的斗争积蓄力量。他不惧被捕入狱,到处寻找党的组织;他不惧失败献身,勇敢组织越狱暴动。他这种自觉斗争、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主动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革命者的杜绝精神懈怠的主观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与我们党今天所提倡的不忘初心继续努力的要求,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没有这种自觉性,我们伟大事业前进的步伐就会停止,已有的成果可能会前功尽弃。
1936年12月30日,杨介人在保定监狱组织暴动越狱失败后悲壮就义,这年他37岁。次年春天,他被安葬在家乡崇义的沃土之中。1946年春天,沁阳人民政府在他的家乡崇义镇召开了追悼大会,表彰他的功勋,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安阳革命史纪念馆,以半场景的形式再现共产党员杨介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情景。近年来,沁阳市人民政府出资对他的故居和陵墓进行了加固修缮,立碑建亭。村民自觉地将他的故居保护起来,自费收集有关史料在那里陈设布展,用他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他的光辉业绩,已深深地刻在豫北人民翻身解放的史册上,不断地鼓舞后继者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