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普遍认为是老龄化疾病,但近年来,青年人患脑卒中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介绍,青年人患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危险因素多样化,甚至多于老年人,常见原因主要有:
一、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青年人和老年人中都有所体现,目前所发现的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工作压力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1.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成分以脂质为主,因此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血压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糖尿病造成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脑卒中的发生。
2.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脑血管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3.吸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或加速动脉硬化,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干扰内皮细胞功能、脂蛋白代谢、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长期中等量或大量饮酒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它是青年人患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动脉粥样程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过氧化,这些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二、心源性脑栓塞
黄华说,心源性栓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脏瓣膜病和心内膜病变:主要病因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和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风湿性心脏病。
2.心律失常:主要为房颤和病窦综合征。
3.心脏手术:在手术中空气或脂肪栓塞,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膜附近均可有血栓形成。
4.卵圆孔未闭:占青年心源性卒中的一大部分,卵圆孔未闭时来自静脉系统的逆行栓子可直接通过由右向左分流通道进入动脉系统,造成脑卒中。
5.心脏黏液瘤:女性多见。对于脑卒中、没有脑血管病变证据,特别是窦性心律、面部广泛雀斑、内分泌过度活跃的患者需考虑心脏黏液瘤的可能,尤其是青年女性出现难以解释的周围神经病变,伴血管闭塞、炎症征象而自身抗体呈阴性时,需要对心脏进行检查。
三、血液成分异常
黄华介绍,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1.抗磷脂综合征:以反复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反复静脉血栓及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PL阳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普遍有首次发病年龄轻、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少、易复发和多灶性等特征。
2.高黏血症:各种原因所致的高黏血症均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蛋白质血症等。
3.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蛋白C和蛋白S系统是体内平衡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天然抗凝系统,其缺乏易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此外,妊娠期及产褥期异常、口服避孕药近年来被密切关注,这些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可影响糖、脂肪代谢而使血脂增高、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升高、血黏度升高,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妊娠后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均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四、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容易导致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青年人患偏头痛时常易合并脑梗塞,可能与血管痉挛有关。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五、炎症性动脉病变
炎症性动脉病变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血管壁炎症和坏死改变的临床疾病,主要包括大动脉炎、变态反应性疾病和特异性感染(如梅毒、带状疱疹、疟疾、钩端螺旋体)、非特异性感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六、烟雾病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其特点是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有脑底部纤细的网状新生血管形成。日本及韩国患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在4岁左右,二是在30~40岁。
七、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是青年人患脑卒中的少见病因,主要包括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伴脑淀粉样血管病、家族性Sneddon综合征、原发性蛋白C及蛋白S缺乏、纤维肌层发育不良等。
本报记者 王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