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已成当下传统文化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打开这条路径的钥匙是“创意”。
在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上,“创意”成为关键词,创意文化产品成为核心产品。
在漯河馆,许慎的《说文解字》变成了6864个汉字铅块,可以任意组合成某个人的名字,有了收藏价值。在新乡馆,各色葫芦被漂亮的麦草烙画“打扮”得很有新意。令人赞叹的是,创作者还将麦草烙画技术应用在婚纱照上,美轮美奂。在鹤壁馆,人们看到传统文化符号被“贴”到创意LED灯上和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身上。在信阳馆,除了清香的茶叶,由民间艺术大师创作的精美的绣花鞋、绣花枕头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眼球。
国际陶瓷文化创新交流展是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上的重头戏。在这里,来自印度、意大利、希腊、韩国等近10个国家的近百件大师级陶瓷作品会聚一堂。这些陶瓷作品不仅极富地域特色,还具有时尚、大气的“国际风范”,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地域文化虽有差异但创意可以拉近距离。
同样,在此届文博会上,来自我市的创意文化产品也是一大亮点。展柜上,一个由我市艺术大师申邦武研发的里外透花绞胎瓷盘吸引了许多行家的目光。相比编织纹、羽毛纹、孔雀纹等仿古绞胎瓷的代表性纹饰,这种里外透花的绞胎瓷作品更具装饰性及现代艺术的美感。有业内人士称,此件作品堪称绞胎瓷艺术的创新典范。
传统文化产品因创意熠熠生辉,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播路径也因创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届文博会上,焦作运用“互联网+”而创建的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让参观者眼前一亮。这种只需群众通过网上预订、线下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产业走进了群众,激活了传统文化产业在基层的生命力。
创意,正在悄然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在捅破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人们文化需求间的那层窗户纸。
然而,焦作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意之路才刚刚开始。
焦作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太极拳、八极拳、四大怀药、绞胎瓷、天目瓷、黑陶、北方最大的竹林及数位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等,这些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宣传焦作,而且也是宣传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张文化名片。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势必促进焦作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的形成。
那么,如何促进焦作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的形成呢?
珠海至上品牌工场是全国顶尖级的创意品牌工场。2016年8月28日,在应邀参加于我市举办的第十一届豫商大会时,该工场创始人、执行总监师伟说:“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年轻人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发展,会更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完整产业链条的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将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语言和行为模式,与消费者建立亲密的关系,打造消费者喜欢的文化创意产品。”
用年轻人的视角、语言和行为模式,来欣赏、讲述、创造传统文化产品,这恰恰是包括我市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时的“软肋”。
在此届文博会上,市文产办常务副主任侯红霞带领几位“90后”对焦作展区文化产品的位置做了一些调整。他们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格局,完全以年轻人的审美眼光来决定文化产品的陈设位置。文博会期间,这一小小的举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采访时,侯红霞告诉记者:“主流文化消费群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创造什么,而不是我们创造什么,让主流文化消费群去被动的欣赏、消费什么。所以,传统文化产业应当深入了解主流文化消费群的审美爱好,并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全方位包装文化产品。”
创意,点亮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路。如何创意,这需要焦作传统文化产业的领军人认真思考。因为,在文化创意的大路上,看风景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