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驻村这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驻村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最大的欣慰,就是看着江陵堡在一天天走向稳定、和谐,群众的生活、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和记者交谈中,国家统计局焦作调查队驻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第一书记陈建强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2015年8月,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陈建强到江陵堡村驻村。尽管有思想准备,知道这是个被组织部门认定的“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心村”,但村里的现状仍让他吃惊。
近800口人的江陵堡村人均耕地不足0.3亩,紧挨着郑常公路,处于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前些年,村里的群众在郑常路两侧建起了大大小小130多家煤场。这些煤场在安置就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经营、粗放经营,严重污染了环境。“每天这里的公路上、村里的路上都是厚厚的一层黑煤灰,衣服被子都没法晾晒。从村里过一趟,白衣服、脸上就着上了色。”江陵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卢爱民回忆。
2015年年初,一场“环保风暴”席卷怀川大地,江陵堡村的130多家不规范煤场全部被取缔。煤场“破产”,群众“失业”,一时间,人心不稳,村两委班子作难。
不仅如此,村里70多亩沿丹河的集体土地,被40多户群众侵占长达20多年,从未缴过承包费,村干部难以处理,群众意见很大,村里的矛盾也多由此引发。加之本村人结婚联姻较多,亲戚关系错综复杂,也让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
帮扶要先从组织建设抓起,从党员干部抓起,要挺起腰杆、扑下身子用心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善江陵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经过多次组织学习、讨论,他带着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大家的思想认识逐渐统一,工作思路也逐渐清晰。
清欠占地并非易事,陈建强顶住重重压力,牵头成立了清欠征地小组,带着村两委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讲政策形势、核算清收标准,并多次召开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进行宣讲,营造舆论氛围。在他的担当精神和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感召下,该村党员干部积极行动,2015年年底就完成了清收工作,将70多亩地全部收归集体,经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和公开招标,承包给两家大户经营,村里年收租金达9万余元。
村里人均耕地少,煤场被取缔,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陈建强借助博爱县在江陵堡村北建设煤炭物流园区的契机,积极协调,引导原有煤炭经营户进场经营,安置群众到物流园区就业。目前,村里依托物流园区从事生产经营的有200多人,大货车20多辆,在园区务工的人员月平均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陈建强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有效利用村民闲置土地,实现村民增收。村两委利用四组村民土地临郑常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经许良镇党委、政府大力协调,由三峡益众公司投资3500万元建设的加油、加气、充电“三站一体”综合服务区落地经营,不仅为村民争取到合理的土地租金,还争取了土地复耕费。现在,又一家企业建设的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也在该村成功落地。
有了集体经济,也就有了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资本。两年来,村里通过争取项目、配套资金,修了4条出村路,修建了健身广场,成立了环卫工作队,保证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内主要街道还安装了果皮箱,栽植了绿化树木,村民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江陵堡村也在去年顺利摘了“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陈书记为江陵堡的转型发展操碎了心,他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和关注民生的情怀是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卢爱民告诉记者。
征地拆迁中,村干部入户10多次做不通一户村民的工作,陈建强与其多次沟通达成协议后,立即带着这位村民到银行取出自己的3.2万元现金作为补偿金交给这位村民。这位村民被陈建强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当场在协议上签了字。村民杨仁义在修理自家的电动车时,车辆无故启动,撞伤村里两位村民,在陈建强主持调解赔偿时得知杨仁义儿子瘫痪,生活困难,便毫不犹豫资助他5000元。受害人深受感染,也主动降低赔偿标准,达成和解。村民董善荣生活困难,常到村里、镇里找干部,陈建强多次到她家走访谈心,见她家的电视机坏了,就自费买了台送去,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你们对我太好了,我再也不给村里找麻烦了。”
抗美援朝老兵赵廷全因林地、工资等问题多年来一直上访;王某亲兄弟因宅基地纠纷闹矛盾多年;李某因卢某占用学校房屋,导致批划10多年的宅基地无法建房……陈建强和村两委干部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多次走访,甚至采取开听证会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使得这些矛盾纠纷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