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在我市扎实推行河长制之际,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深入解读中央在全国推行河长制的深层次原因和重大意义,以及我市扎实推行河长制的行动情况和创新举措,以飨读者。
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这是中央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此,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大幕在全国开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向世界宣告:“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体现了中央对推行河长制的高度重视。
中央缘何要在全国层面推行这一制度?
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江河湖泊,乃地球之血脉、生命之源泉、文明之摇篮、经济社会发展之支撑。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好水环境,更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在、民心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大计,全面推行河长制正是对此的积极回应。目前,河长制推进非常顺利,已有30多个省份及新疆建设兵团制订了实施方案,其中有20多个省份的省委、省政府批准出台了实施方案。
推行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中国方案”。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然而,一些河流开发利用已接近甚至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区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地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等现象时有发生。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
解决新时期复杂的水问题,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整体改善,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亟须在河湖管理的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
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解决复杂水问题上率先破题,在全国尝试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实施一年后,辖区内的水质明显好转,初步实现河湖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2012年9月,河长制在江苏全省层面推广,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的河流,已遍布全省727条骨干河道的1212个河段。河长制让这里的每一条河流蜕变、升华。
继江苏之后,北京、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也开始在全境推行河长制,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陆续对外公布了河长名单。这一制度的生根、发芽、绽放,为探求复杂水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推行河长制,是推进河湖水系治理的有效抓手。
河道治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河长制已经成为多地治理河湖水系的强有力抓手。
河长是河流保护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督促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完成河流生态保护任务,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河长虽然管的是一条河,但要解决的问题却超越了一条河。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这种“系在一根绳上”的治水生态链,有助于吸引社会力量关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最大程度凝聚了治水合力,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解决了过去河道水环境问题多、反复治、集中治等问题,形成了一河一策、每条河有人管有人治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届时,全国大大小小的河湖将实现河长“无缝覆盖”,既强化了河湖水质达标的责任,更落实了河湖的长效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