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国利 通讯员宋祖恒)昨日,一辆山东牌照半挂车装满泥浆板后,司机用篷帐正在封顶。记者得知,这是武陟县三丰纸业有限公司深加工产品当天外运的第三辆大货车。
三丰纸业的前身即原本响当当的业界翘楚——武陟县西滑封村造纸厂。该厂自1976年建厂之后,爬坡过坎,滚动发展,人均产量、产值、税利,曾多年位居全省同行业榜首。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厂子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起家于“五小”的这家企业,问题扎堆:一是“个头小”、能耗高、污染重、抗风险能力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二是戴着纯粹的集体企业,吃的是大锅饭,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匮乏,完全靠集体经济输血苟延残喘。
2012年5月,受制于环保、市场等因素,西滑封村造纸厂被迫停产。几经周折,造纸厂依然闲置。2013年10月,西滑封村与造纸能人赵卫平达成合作协议。该村党委书记王有利说,之所以和赵卫平合作,原因是这个人懂技术、懂市场、懂环保。用对一个人,救活一个厂。3年之后,三丰纸业成为专门生产无碳原纸、无碳复写纸、无碳卷筒纸、收银纸、彩色双胶纸等产品的综合性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无碳复写纸出口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埃及等国家。
“企业要发展力求效益,但不能求一时效益去搞二次污染,自己损失点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在损坏环境中要效益。啥是金山银山,造福人类就是金山银山。”王有利说,造纸是污染行业,在抓好内部挖潜的同时,如何做到企业健康、持续、长足发展,减少污染排放,做到达标排放,这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从去年开始,三丰纸业在原有治污设备的基础上,下力气,出重金,“瘦身”促环保。三丰纸业从生产车间抓起,制定用水标准,节奖超罚,减少排放,水循环再利用,减轻污水治理负担。仅用水量一项,同比下降50%。
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的资源。去年初,三丰纸业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投资设施一次到位,不虚不假,精准环保。投资1200多万元,三丰纸业新建3个大型沉淀池。造纸要出产品,就有废弃物,废弃物哪里去,办法只有一个,重新利用,就地转化升值。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三丰纸业新上一套泥板加工项目,不仅解决了二次污染,还增加了企业效益。目前,三丰纸业泥板加工项目年产泥板近800万张,年创效益近百万元。
该公司通过加大投入,多渠道、多环节治理,三丰纸业精准施治,精准环保,彻底解决了治污这一难题,彻底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在多次上级环保部门检查中,得到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