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原本是件好事儿,可为证明钱是本人申领的,郑州市多个社区要求行动不便的老人,需手拿当天报纸举在胸前拍照,以证明“自己还活着”,这种做法让一些老人难以接受。采访中,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对这种方式有抵触,他们能理解,但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也有社区较人性化,以微信视频的方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认证。 (据《大河报》)
让老人证明“自己还活着”,这并非郑州一地独有。比如西安、武汉等地,都曾出现过让领取养老保险或高龄津贴的老人拿当天报纸合影来证明自己活着的现象。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存在高龄津贴等针对老人的福利申请难、领取难的问题。
社区人员让老人拿报纸拍照证明“自己还活着”,在他们看来也很无奈。主要在于社区人少活多,要做到挨家挨户去核实会很难,而现实中,又确实有一些冒领老人养老保险或高龄补贴的事件发生。严格来说,发放养老保险或高龄补贴的机构,确实有责任核实领取相应养老金或津贴的老人是否确实是本人,是否确实有资格领取。但不管是社区,还是政府,核实老人的身份要人性化,而让老人手持当天报纸拍照,可能有不少老人对此也并不在乎,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也会有一些老人会觉得不可接受,容易唤醒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这就更像是针对老人的羞辱与刁难。
养老金或各类津贴的发放机构,确实应该守土有责,严把审核关,但把关的方式应该更艺术、更人性化。比如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认证;比如在每年认证期间,借助社区志愿者的力量,让他们组织志愿者团队,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开展工作,确认完善资料,同时还能给老人送温暖、送爱心。否则,养老金、高龄津贴存在申请难、领取难问题,存在伤害老人感情的问题,会让善政大打折扣。公共部门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应该更多一些为民情怀,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要少一些教条,多一些变通。
老年人是亟待保护的群体,爱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的是政府的能力、担当与责任。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已达2亿多人,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相继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比如发放高龄津贴等增加老年人福利的举措,这些善政值得肯定。但善政不能变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要能让公众切实享受到善政的好处,这就需要公共部门能够优化服务,让善政能够最大效率、最大好处地被执行,让善政能够带着温度落地,这样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