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当前,我市正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本报自今日起特推出《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进行时》专栏,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我市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动、举措和成效,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求各级各部门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2013年1月,国家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焦作的水情是这样的:由于多年来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我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河湖生态日趋恶化,焦作市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和我省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市现状。近年来,我市围绕除水害、兴水利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建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以多点水系为支撑的水生态体系初露端倪,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5月,国家水利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我市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为科学谋划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焦作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思想,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构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清洁的水环境、健康的水生态、完善的水安全、严格的水管理及特色水文化“六水融合体系”,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式,引导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
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焦作市域、涵盖孟州市、沁阳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3年试点期规划投资73亿元,其中以焦作市城区为重点,着力进行水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最终形成“一核、两脉、三区、四廊、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我市通过实施水源工程、引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城市供水保障工程和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项目,构建“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的生态水网水资源配置体系,充分利用过境水和引调水置换地下水,以地下水为主转变为多元互济的供水方式。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思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目标,重点提升我市农业、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和城镇生活节水水平,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加大再生水回用率,实现“优水优用,低水低用,分质供水”。
清洁的水环境体系建设。我市按照“减少存量、控制增量、增加容量、管控入量”的要求,通过实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水资源保护工程,以污染源综合治理、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为重点,以河湖水系连通构建现代生态水网为载体,点源、面源、内源、入境源“四源同治”,控源、减排、截污、畅流、增容“五措并举”,着力构建水质优良、环境友好的水环境体系。
健康的水生态体系建设。我市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通过实施北部太行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地下水补源工程和黄河滩区湿地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修复山区生态系统,建设平原水系生态廊道和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保护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功能,着力打造人水和谐、健康秀美的水生态系统。
完善的水安全体系。我市加强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等主要河流的防洪工程,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和城市雨水排涝等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流域、城市相协调的防洪工程体系。
严格的水管理体系。我市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加强河湖、岸线和滩地空间管理,严格涉水生态红线管理,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创新机制建设,推进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构建集防洪除涝防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行政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信息化综合系统,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和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
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建设。我市通过实施水文化展示基地建设、水文化宣传平台建设、水利遗产与遗迹保护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项目,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与水文化传播,全力建设具有焦作特色的水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