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9月份开展“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以来,示范区区直各单位在基层农村(社区)建立联系点,践行群众路线,接地气、转作风,踏踏实实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使这些曾经相对落后的村(社区)发生巨大变化,并密切了干群关系。
结千村,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
平坦的道路,明亮的路灯,还有修剪整齐的小花坛……11月23日晚,李万街道耿作村的一些老人吃过晚饭,在路边散步,怡然自得。他们告诉记者,现在该村环境与之前基础设施老化、垃圾成堆的破败状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是示范区城管局到该村开展“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的结果。
全区“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展开后,区城管局安排帮扶人员到分包的耿作村深入了解情况。过去,该村因种种原因,基础落后,环境较差。尤其是村西北角、东南角、村东桥北的建筑和生活垃圾长期无人清理,堆积如山,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为了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人居环境,该局协助李万街道办事处,集中清理这些垃圾,累计出动铲车20余台次,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60余车,使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与区城管局一样,示范区区直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事情做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诚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在广大帮扶人员的努力下,一批出行、就学、就医、就业、灌溉等方面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俺村积存多年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了”“我们社区有了街心花园和健身长廊”“多年失修的土路变成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农业技术员进驻俺家的大棚”“大伙儿可以在家门口请专家看病了”……在任何一个联系点,当地群众都能说出一两件驻村帮扶工作队为他们办的实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9月份以来,区直各单位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00多件。
访万户,让干部带着任务下基层
今年65岁的李平稳是宁郭镇杨梧槚村村民,儿子前年遭遇车祸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未满六岁的孙子,而且老伴长年患病,全家人靠四亩地维持生计。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干部魏永军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就与李平稳结对帮扶,不仅帮其搞起了饲养业,还帮其把破败不堪的老房子翻盖一新。
早在“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启动之初,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就给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划出了“硬杠杠”,在活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每个区直单位都要联系一个村(社区),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一户居民。
区直单位联系村(社区)要着重做到“四帮”:一是帮助加强班子建设,二是帮助完善组织制度,三是帮助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四是帮助解决民生问题。
党员干部联户要有效联系三大类重点群体:一是联系老党员、困难户、低保户。对居住条件差的,着重从改善其居住条件入手进行帮扶;对家庭收入低的,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其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对家庭条件较好的老党员,注重精神关怀,丰富文化生活。
二是联系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对五保户、空巢老人,坚持常到家看看,嘘寒问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对留守儿童,重点解决其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权益得到保障、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联系返乡务工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主。引导有一定资金积累和创业意向的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吸纳更多会员,带动更多群众创业致富;引导企业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立足自身优势,从融资、项目、技改、用工、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目前,区直单位党员干部已经联系三大类重点群体1100多户。
解民忧,多措并举探寻帮扶之路
在“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中,示范区各单位不仅尽心竭力帮助联系点解决了许多眼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是将眼光放到推动当地长远发展上。各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参加农户生产劳动、与乡镇(街道)联系沟通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村情民意调查,全面掌握村(社区)班子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当地发展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各单位与相关乡镇(街道)联系沟通,集体把脉问诊,采取“一村一策”“一事一议”“一户一法”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优势,为村民提供帮助和指导。
如今,奶牛饲养正在成为苏家作乡、阳庙镇的支柱产业。但多年来,这里的农民养牛技术缺乏、管理粗放,无论是规模和效益都遇到了瓶颈。示范区农办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为农民出谋划策,并联系多家运作成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大型饲养场,带领村干部及饲养能手前去参观学习,使苏家作乡、阳庙镇的奶牛饲养规模迅速扩大。目前,阳庙镇、苏家作乡的大型奶牛饲养场正在筹建。
区建设环保局针对所联系村存在的电力设施老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等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号脉、诊断、开方,发挥行业优势,为该村编制整治规划,内容包括村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和村庄用地调整规划、新建新型住宅套型规划等,为村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按照这些规划,该局为帮扶村建起配套设施完善的文化活动广场,对部分老旧供电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帮民富,干群连心亲如一家人
在“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中,示范区区直单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坐一个凳、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瓢水。许多人第一次住进农家小院,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做矛盾调解工作……他们在帮民富的同时帮助了自己,为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在实践磨砺中得到提高。“通过参加活动,我思想上受了很大教育,也丰富了工作经验,认识到要直面看待困难,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许多机关干部这样说。
两个多月来,示范区广大机关干部抓住走进基层、走近百姓的难得机遇,把开展“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作为对自己党性原则、能力素质和纪律作风的现实检验,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真切感受百姓疾苦,用工作成绩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截至目前,他们共帮助农村修路20多公里,解决富民难题100个,筹集村集体发展资金200多万元。
有的干部从群众态度的变化中悟到了群众工作的真谛:“只要你实实在在为群众着想,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支持你。”
有的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中提升了实际工作能力:“要更加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更加全面考虑群众的愿望。”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一件件解危济困的民生实事,把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近。如今,区直各单位干部都会隔三岔五访农家、进田间,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他们联系的村民到区里办事时,也会到他们所在的单位串串门。许多村干部说:“机关干部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关系好着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