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丽娜 通讯员赵飞飞)近日,位于孟州市德众保税园区内贸区的妈妈弹花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随着一声声机器的轰响、一片片花飞,一层层棉絮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子,仿佛变魔术一般。妈妈弹花的创始人80后小伙张松伟,在传统手艺渐行渐远中发现了商机,把弹棉花当成事业来干,就像魔术师,从棉花中弹出了致富协奏曲。
张松伟出生于1981年,家在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辖区,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制药厂工作。2008年,张松伟结婚了。岳母有弹棉花的手艺,十里八村的村民都在这儿弹棉花做棉被。他从岳母家发现,棉花被的需求量非常大,但传统的弹棉花行业属于来料加工,只挣加工费,效益低。能不能把棉被做成成品投入市场呢?一个自主创业的大胆想法就此萌发。
“我本人就很喜欢棉花被,盖在身上不仅暖和,有大自然的味道,还健康环保。”张松伟坚信这个行业有大市场、大前景。2011年9月,张松伟毅然决定辞职回乡,把房子抵押贷款25万元,开始他的创业之旅。
市场调研、筹集资金、选择场地、注册公司、购买设备……尽管做足了准备,然而,始料不及的突发情况及层出不穷的困难还是无法避免。当时,对弹棉花这个传统行业怎样改良,张松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吃了大亏:10余万元买的弹花机,弹出来的棉胎跟传统的手工弹花机弹的没什么区别,市场不认可,一切等于零。
没有市场,创业就面临失败的风险,投进去的资金也将血本无归,当务之急就是生产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梳棉机制作出来的棉胎均匀细腻,被市场广泛认可。他一咬牙一跺脚,淘汰了10余万元购买的弹花机,又贷款15万元,买了一台梳棉机。
“你可以用手感受一下这些棉胎,这都是可水洗的。那边的成品棉被,都是已经洗过的。”说起自己生产的棉被的优点,张松伟话语中透露着自豪。“妈妈弹花生产的可水洗棉被不同于传统弹花棉被,可以连里带面在洗衣机中清洗,不会出现结块的现象,市场认可度很高。现在妈妈弹花每年能完成40多万条棉被的订单,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相同的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换设备后,虽然生产出来的棉胎已经比市面上大部分同类型产品质量好得多,但张松伟没有就此满足,他不断学习研究梳棉机性能及出棉原理,通过灵活调试设备,不断提高棉胎品质。
“这个新厂今年8月份刚开业,老厂比较简陋,好几拨有合作意向的客商过来参观后都打退堂鼓了。加上现在订单量大,老厂已经没办法满足需求,就新订购了一批设备,搬到这边。”今年年初,张松伟了解到位于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的德众保税物流园区为吸引企业入驻,采取房屋租赁费、物业管理费和网络使用费前两年免收、后三年减半收取的政策,他当即决定把公司搬到这里。“以后再也不担心客商实地参观了,相信新厂房新设备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订单。”张松伟眼神坚定地望着挂在厂房门口的新招牌。
在宽敞整洁的新生产车间内,8台梳棉机正源源不断地输出一层层薄如蝉翼的棉絮,诉说着张松伟从创业初期到现在初具规模的艰辛与不易,铺起了他创业致富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