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起,市卫生计生委邀请政风行风监督员,与本单位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领导小组、医用耗材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督导组,对市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紧盯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情况、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等18项内容。这是市卫生计生委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监管,着力提升服务,追求实效的一个缩影。
我市第二次市直机关领导班子述职评议大会召开后,针对活动中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市卫生计生委认真剖析问题根源,制订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落实整改责任,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广大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
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卫生计生工作的最高标准,市卫生计生委着力在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市卫生计生委从群众的感受出发,立足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门诊、急诊服务流程,改善门诊、住院、转诊、转科服务,完善弹性门诊、夜间门诊、日间手术、检查结果互认等服务措施,方便患者就医。在急诊科实行全天24小时应诊制,对急危重患者实行“三先三后”,即先就诊、后挂号,先抢救、后交费,先住院、后办手续;在门诊设立人性化的集中采血室;实施同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和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在门诊多个楼层设立分诊刷卡挂号处、收费处。
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建立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责任联系制度,实行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市卫生计生委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0家市直医疗机构、30家县级医院、10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00家村卫生室接通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康焦作”手机APP软件研发成功并上线试运行。加快推进远程医疗区域协作,目前已形成市人民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医疗协作双节点,对上接通国家、省级医疗机构,对下接通4家县级人民医院、20多家乡镇卫生院,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省、市医疗专家的服务。
提升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关键。为加强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市卫生计生委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通过引进、培养、培训3种途径,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149人,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816人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6+1人才政策”,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配合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为市中医院引进骨伤专业省博士团成员担任业务副院长。根据行业特点,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采取人事代理、同工同酬等方式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8人,有效缓解了编制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同时,市卫生计生委着力实施“三名”战略,打造名院、名科、名医。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按照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鼓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科等4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市人民医院消毒学等55个学科被评为2017~2021年度焦作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温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等6个学科被评为2017~2021年度焦作市县级重点学科。大力推进区域诊疗中心建设,遴选出4所医疗机构的9个专业(心脑血管、辅助生殖、肿瘤、中医脑病、肾脏病等)作为扶持建设对象,给予资金支持。
关注全民健康。市卫生计生委以社区卫生站为网络,分年龄段逐步实施全民免费体检,做好群众的疾病预防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0~6岁接受健康管理243990人,健康管理率为80.31%;老年人接受健康管理274805人,健康管理率为73.44%。开展群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疾病的预防诊治,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和遭遇特殊事件的群体提供心理救助,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听来电咨询549起,处置心理援助问题56起,关心、帮助心理援助群众308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更是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政治要求。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描绘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担当意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把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卫生计生部门的工作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卫生计生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吉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