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为迎接检查扶贫评比,半年内就搞了5次扶贫评比,一次迎检花了20万元。群众批评说,这样的扶贫评比走了形、变了味。
(据《经济参考报》)
该旗为何上下气氛紧张?原来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作出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有这样的“连坐问责”,迎检岂能不成为头等大事,基层干部能不“亚历山大”?
扶贫评比可不可以有?回答是肯定的。作为检验成果的一种方式,必要的扶贫评比不可缺少。但是扶贫评比要接地气,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只要把功夫下在扶贫评比上,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否则,不仅无助于扶贫攻坚,还会助长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就该旗的情况看,显然令人焦虑。半年内竟搞了5次扶贫评比,基层干部频繁迎检,浮在上面,还有精力沉下去抓精准扶贫吗?每一拨扶贫检查组到来,基层干部都要迎来送往,全程陪同,他们被搞得身心俱疲,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攻坚?正如一位驻村干部所说,这一年自己就顾着迎检和整改了,“最近30天里我只有2个晚上没会”,为了准备检查材料和迎接检查,经常开会到晚上十一二点,根本没有时间走村入户。驻村干部尚且如此,地方干部岂能不如此?
即便还是要搞重复交叉的扶贫评比,那也要自觉执行八项规定。可该旗各地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和办公用品,而且还用好吃好住好招待招待检查扶贫评比人员。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该旗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就花了20万元,这足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这样的评比检查劳民伤财,与八项规定格格不入。
扶贫评比不能“富”评,那也不能浮评,更不能造假骗分。可该旗都违背了。近段时间,该旗把上千名干部派到村里建档立卡,忽视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有的教老乡回答问题,嘱咐贫困户记住他们的名字,以应对检查组提问。不仅如此,有的搞“假扶贫”,表格里的内容与真实不符。如果检查组只信表格,不到基层和农户家中核实,造假者反而会成为赢家。
该旗在扶贫上“虚功”如此之多,有的不惜造假骗取评分,其上级机构除了要及时制止纠正,自身也要进行反思。精准扶贫脱贫真正精了、准了、实了,能够铆足干劲加油干,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能一块一块啃下来,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才能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