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种陌生电话、垃圾短信骚扰不断,往往电话、身份信息等留给一家机构后,没几天其他机构的人就会给你打电话。日前,一项对2006名受访者展开的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感觉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受访者最担心基本身份信息(60.9%)、家庭住址(59.1%)、联系方式(53.7%)三种信息泄漏。打击泄露个人信息,69.3%的受访者建议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建设。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怕人看破顾虑好多_:互联网是越来越发达了,我们的隐私也越来越透明了。当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之时,我们应该思考是谁把我们的信息共享了。
@刚柔v:在事事处处都要验明“正身”的时代,所有公民都在“裸奔”,谁为公民穿上“防护衣”?只有法律。让那些蓄意剥光公民外”衣”者,伸头就打,公民的个人信息才会被法律的“防弹衣”裹得严实,隐私才不会外泄。
@芳心云天: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健全个人信息的保密和保障机制,对于贩买贩卖个人信息者一经查出要严惩不贷,同时还要做好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胜平王大头:早在2009年,我国便修订了刑法,其中明确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新罪。遗憾的是,法律有了,但执行力不够,遭遇信息泄露只有少数人去维权便是最为真切的注脚。
@-鑫鑫baba-:网络的发展和手机技术的进步,给使用者带来的不单单是生活中的便利,也会存在潜在的隐私威胁。如今的手机APP注册使用很多都需要实名认证和手机绑定,看似安全的背后可能也会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亟须各APP公司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王者微小:一些公司和工作人员在客户个人信息大量泄漏面前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惩,切实维护公民的个人隐私。
@怀府侠客: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刻不容缓,比如快递采用隐私面单,同时消费者接到来源不明电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等。
@西南科大王瑞卿: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个人信息受到极大的威胁。在使用电子设备时,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陌生人,实名认证时更要注意,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山西马全和:应当建立反映灵敏的个人信息举报系统,发现一次,处理一次,并追根溯源,使有关人员都吃不了兜着走,个人信息安全才有春天。
【下期话题】
成长日记
从儿子半岁开始,成都的郑先生就一直写日记来记录儿子的成长,一写就是11年,将近70余万字,堆起来可以塞满一只行李箱。他说:“也许儿子不屑一看,但我惜为宝贝。”网友称:如果我爸爸这么做我会很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