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为父亲办理丧事期间,他身着孝衣为乡亲们看病;在自己病情危重之时,他戴着氧气罩为别的病人把脉……他把医者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与敬业精神坚守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世60载、行医40年。他医术精深、待人和善,每日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尽心竭力为患者祛疾除病。燃尽自己生命的蜡烛、为无数患者送去康复的光明,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就是我市唯一荣获首届全国“最美中医”称号的杜氏中医门诊部医生杜青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他所在的全国“最美家庭”,探寻这位基层医生用生命写下的“大爱处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今年6月中旬,行医看病40多年、拥有焦作市“民间名中医”称号的杜氏中医门诊部医生杜青霖,自己却突发重疾住进郑州某医院。
然而,很多新老病号却不知道情况,依然打他的手机联系看病。“杜医生,我是天津的小陈……”“杜医生,我是山西长治的老刘……”平日忙惯的杜青霖仍是来电必接,他一边输液一边询问病情,然后口述处方,让陪护的家属记下来,经自己看后再用微信发给对方。
可是,杜青霖的病情却急剧加重,相继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并被转到省胸科医院,还戴上氧气罩。转院后的第三天,医院就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他气喘的厉害,说话都有些困难,可还在坚持接听求诊电话。口述处方时,往往一剂药要分几次说完。”杜青霖的三弟杜志永说,“医院的医生要求他放下工作。”陪护的家属为了减少他接听电话,就悄悄把他的手机拿到一边。
“是杜医生么?我是郑州的病号,之前找你看过病,这会儿还想找你看看……”电话那头,一位女士说。家属告知这位女士,说杜青霖医生因事暂时无法接诊,建议她去杜氏中医诊所,让其他医生看病。这位女士到杜氏中医诊所后,打听到杜青霖因病住院,回到郑州便到医院探望。
病房里,杜青霖通过面色便判知这位女士有病,就让她坐在床头,为她细细把脉、问诊,接着口述处方,让同为医生的亲属写好交给这位女士。
“同病房的一位病人看到这么多人找我大哥看病,想必他是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就想让大哥也给他患肺癌的妻子看看,希望改为中医治疗。”杜青霖的二弟杜青春说,“这个病人把这种想法给我说后,我知道大哥病情危重,不能再让他工作,就替大哥看起病来。可大哥看到后对我招招手,意思是由他亲自给病人把脉。我明白大哥的心思,我虽懂些医术,但平时主要是做中药炮制,大哥担心我医术不精、用药不准,误人性命。”
“双腕诊脉后,大哥摘下氧气罩,又问近期病情和前期治疗情况。而这时,心电监护仪显示大哥血氧饱和度还不足90%。之后,我照例按他的口
述记下处方。就在大哥给这位病友妻子诊脉后的当天下午,他就被转到ICU病房。3天后,大哥就去世了。”杜青春说。
“大哥住院期间,我们姊妹四个都替他记过处方,仅我一人就记下8个处方。”杜青霖的小妹杜翠萍说,“他把给人看病当成头一等的事情,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美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2017年11月1日,全国首届“最美中医”表彰活动在京举行。杜青霖等79人获得“最美中医”荣誉称号。在我市,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人。
全国“最美中医”评选活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人民网共同举办,旨在深入挖掘中医临床和科研、教学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中医人,以此弘扬“大医精诚”精神,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医药正能量。自2016年开始,经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推荐、审查、网络投票、专家评议、社会公示,最终有79人当选。
然而,杜青霖却没有机会赴京领奖。但是,他的名字却深深镌刻在广大患者心中。
和蔼、慈祥、朴实、敦厚,是杜青霖生前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然而,经他治疗过的病人,方知这位中医大夫在医术上的博学、深邃、精妙、高超。
那么,这位医德双馨的中医人走过怎样的人生路?这位全国“最美中医”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杜青霖,1957年出生在济源市王屋山深处的一个农家。兄妹5人中,他是老大。为解决家庭口粮不足问题,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开荒种地。为积攒肥料,他在上下学路上拣拾羊粪,有时没地方装就放到衣服口袋里。为减轻家庭负担,学习成绩很好的他初中没读完便退学参加劳动。为挣全工分,他十五六岁就干起全劳力的活儿。修水库、建河渠,他与成年人一起抬石头,小小年纪就被压弯了背,以致成年后背部微驼。
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善作魂……早年的艰辛生活,对杜青霖的个人成长和品德形成注入了“塑型剂”。在家里,他给卧病在床的奶奶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在工地,每逢改善伙食,他都把自己那份白面馒头带回家给弟弟妹妹们吃,他自己则吃窝窝头;在济源卫校,他背着一位双腿残疾的同学上教室、回宿舍、去厕所,一直到毕业……
他20岁从济源卫校中医专业毕业后,便跟随自学中医且在肝病治疗方面很有造诣的父亲行医诊病。白天或伺诊誊写处方,或翻山越岭采集药材,夜里则在煤油灯下苦读医书。“我小时候跟大哥同住一孔窑洞,经常看到鸡叫头遍他还在读书。《药性赋》那本书,他几乎能背下来。”杜青霖的四弟杜红燕说。
仁医大爱写精诚
“大医精诚”,是杜青霖内记于心、外化于行的座右铭。“所谓精,是指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谓诚,是指医者要有悲悯之心、一心赴救。”杜青霖生前曾几次对记者谈及他对孙思邈这句话的理解。
实际上,杜青霖一生都在践行这个信念。
他刚开始行医时,便遇到一个极具风险的病例。一天午夜时分,他被人叫
醒出诊。那是一个刚出生3天的新生儿,却哭闹了3天3夜。患儿黄疸严重,腹部剧烈膨胀,肚脐已经胀裂,镇卫生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杜青霖看后,遂开出药方。患儿被喂进几勺药后,很快就停止哭闹,进入睡眠。家属及医护人员发现,孩子腹胀已经消失。
事后,有人问杜青霖:如果孩子死去,你不怕家属找你麻烦?杜青霖说:“你说的问题我想都没想,我不能见死不救。”
辩证准、用药巧、见效快,是杜青霖在治疗上的特点。而这样的医术,是他勤奋刻苦学习换来的。“他平时没有什么爱好,除了看病就是看书。他偶尔上一回街,去的也是书店。他每天三四点起床,不是读医书就是针对白天看过的疑难病例查找和研究医方。”杜青霖的妻子郝青说。
数不清的患者康复或好转,就是对杜青霖勤奋学习、医术神奇的最佳诠释。
2010年,一位姓李的67岁妇女从山西晋城来到杜氏中医诊所。在当地医院,她被诊断为胰腺癌,医生对家属说患者生存时间只有月余。家属听病友介绍杜青霖医术高明,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送患者前来治疗。
四诊合参后,杜青霖写出处方。可十几味药里,没有一味抗癌药。患者服药6天后,家属打来电话,说病人原来的呕吐、腹胀等症状全没了,小便也不赤黄了,并且能够吃饭,精神好转。之后,患者又服药月余,病情完全消失,生存至今。原来,杜青霖认为病人所患并非胰腺癌,而是一种名叫黑疸的疾病。
从医必先立德,治病更须行善。这是杜青霖从父辈继承下来的家风,也是他行医看病的准则。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医药费,是他接诊中的一种常态。有的外地病人带钱不够,他照例会让病人带走足够的药。有的病人在途中钱物遗失,他不仅管吃管住、免费送药,还会赠送路费。
把自己的衣服鞋帽送给病人,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一位来自安徽的病人到焦作后突遇风雪天气,杜青霖马上取出自己的新棉衣让病人穿上,并坚持让他穿回家。一位外地老年病人来到诊所,杜青霖看他鞋袜湿透,抓起自己刚买的棉皮鞋就让老人换上。
“他看病不是纯粹为了挣钱,反而还给很多贫困病人贴钱。他悄悄接济过多少人,我都不知道,还是在他的追悼会上,有些人哭着说出来的。”郝青说,“一位中年人为了尽孝,把患食道癌晚期的父亲拉到诊所,让杜青霖再给治治。杜青霖看后没有开药,嘱咐家属让亲友们都来跟老人见见面。半个月后,那位中年人又来到诊所,握住杜青霖的手说:‘我的父亲离世前,别的医院都想给他多开药、多治疗,你却不给他开一分钱的药,你是一个不挣昧心钱的好医生’。”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怀川人物》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0391)8797351
手机:139381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