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明星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爱消息,粉丝沸腾,网上马上有商家销售“鹿晗恋爱险”,每单保费11.11元,承诺如果鹿晗、关晓彤一年后仍保持恋爱关系,商家便支付双倍金额,不少粉丝竟然投保。如今,奇葩保险层出不穷: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扶老人被讹险、忘穿秋裤险、美厨娘关爱险……个性化、去中介化,这些奇葩保险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热捧。
这些名目繁多的奇葩保险,都是通过网络销售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保险也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这一阵营。不过,除了少数互联网保险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外,大部分险种销售遇冷,还有部分险种因太过奇葩,明显偏离了保险的本义。
诸如鹿晗恋爱险、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等奇葩保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而是事件营销、炒作噱头,商家有意蹭社会新闻热点,以此吸引网友关注,实现低成本宣传、导流等目的。如果没有网友购买奇葩保险,对于商家来讲也无所谓,反正本来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果有网友购买的话,那再好不过了,亏不亏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赚了吆喝。
其实,奇葩保险以前也有,传统保险公司也会根据社会热点推出一些新奇另类的保险产品,诸如龙虾险、赏月险、摔倒险等,都是大众眼里的奇葩保险,究其本质,仍然是商业化炒作和营销手段。
商业炒作没什么不可,但炒作太多了,乃至为了炒作而炒作,就会因脱离实际、缺乏保险价值而令人生厌。不管是传统保险还是互联网保险,只是商业模式的差异,并未改变保险的本质,劝告各路商家,千万别把互联网保险“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