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的“三资”管理问题,一直是农村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如何让农村集体“三资”在阳光下运行,遏制小微腐败,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同时还基层干部一个清白?今年年初以来,温县创新举措,上紧“三资”安全阀,成立“三资”办、建立查询平台、监督服务中心,实施激励机制,探索出一条防治并举、破解难题、高效便捷的工作方法,在规范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同时,消化多起积案,核查、收回上亿元应缴资金,得到群众点赞。
掌上“三资”全覆盖,阳光下“晒清家底”
“没想到,用手机扫扫微信二维码,就能看到俺村所有资金资产的收支情况,连俺家承包的三亩地从承包起始日期到截止日期、承包费用都一清二楚。”近日,温县祥云镇的王某到县纪委反映其所在村数间门面房存在合同不清、租金不实的问题,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用手机扫了个微信二维码,就进入温县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公开平台,点开自己所在村组的界面后,惊奇地说,“以前村干部给俺发截屏,俺还以为是糊弄俺呢!没想到,现在想了解‘三资’情况这么方便,这么清楚!”
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给“小微权力”戴上“紧箍”,是温县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公开微信平台建立的初衷,也是温县“三资”专项清查整治中的新举措之一。
今年3月,温县纪委在实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三资”清查专项整治活动,县“三资”办积极探索“三资”专项清查整治工作新方法、新路径,创新实施“五四三二一”工作模式,即五个阶段、四级责任、“三个两”工作机制、两本台账、责任一追到底,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对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的推进力度。
今年4月,温县建立“三资”信息网站,将所有“三资”信息及图片录入网站,并于8月生成微信二维码,最终实现群众一部手机在手,即可查看全县农村“三资”情况,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精确精准,资源公开从资源位置、面积、现状、(租赁)起始日期、截止日期、承包费用、承包人、合同编号等应有尽有。
成立监督服务中心,剑指“小微权力”
温县张羌街道多年前有一闲置坑地,为使这块地产生效益,村组将坑地承包给他人,由其填平后建房开饭店,但后来因合同问题成为积案。街道及村两委会多次做工作未达成协议。后来,张羌街道农业农村综合监督服务中心成立运行后,提供专业便捷的财务、司法、调解等服务,很快达成协议,一桩多年积案得以快速消化。
建立乡镇街道农业农村综合监督服务中心,也是温县为提升乡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推出的一项新举措。
温县首批以祥云镇、武德镇、张羌街道等乡镇街道为试点,建设农业农村综合监督服务中心,融合“三资”办、财政所、招标公示办的三大功能,把村组“三资”档案管理、“三务”公开、资金代理服务、资产资源交易、项目招投标、农业服务等微权力运行统一纳入中心,建立完善的条块结合、网络公开、综合服务、廉洁高效的乡村管理体系。
随着试点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温县已在11个乡镇街道分别建立农业农村综合监督服务中心,以温县“三资”网络信息公开平台为载体,会聚财政、民政、司法、国土、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力量,实行从推进、落实、监督、问责层层都有第一责任人的机制,健全完善村组集体资金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档案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和招投标管理办法、集体合同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为防止农村财产、资源流失发挥积极作用。
走好“三招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2003年,因扩路北冷乡李某住房被拆除,村委会承诺为其划的宅基地被其他村民侵占,李某14年来就此事不断上访。在此次“三资”清查中,该乡干部李鸿杰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政策,多方协商化解纠纷,使所占土地资源的权属得到明确,解决了长达14年的信访积案。
在温县,像李鸿杰这样敢抓敢管敢担当的“三资”干部比比皆是。为有效激发“三资”专项清查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县纪委及“三资”办相关部门,注重搭建平台,在激发队伍活力上做文章。一是通过定期举行讲座和座谈,在总结经验、交流做法的同时,不断增强清查队伍的工作自信;二是通过印发“三资”清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在专题会上分发、宣读,在微信平台、网站、工作群里发布表彰,以榜样力量督促后进;三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对工作进度慢的责任人进行批评督导,引导大家形成“你追我赶,有比有赛”的工作氛围。
独树一帜激干劲,立竿见影效果佳。如今,温县创新公开平台、创新管护机制、创新激励办法的“三资”三部曲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该县262个行政村的1638个小组共登记农村集体村组资产15529宗、资源9487宗、合同6566份,汇总问题2070个,已整改销号1778个,核查应缴资金达2.03亿元,入账1.6亿元。
崔新娟 马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