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的名气很大,获得的荣誉很多。
谈起陈家沟,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太极拳,因为陈家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也许你不知道,陈家沟村还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陈家沟村位于温县赵堡镇西南方向的清风岭上,南临黄河,与伏羲挂台、河洛汇流处隔河相望。历史悠久,文化深邃,除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外,这里还有约300年树龄的皂角古树;有21处省级文保重点挂牌保护的清代建筑;有被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范围的100余处民国时期建筑。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举家迁至温县常阳村定居,至清康熙年后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兴旺,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300年来不仅太极拳在这里沉淀、发扬,这个小村子也一同在文化长河中沉淀累积。陈家沟过去有3条沟,东沟、中沟和西沟,西沟的皂角古树林相传是陈氏祖先迁来时所栽,当时栽下皂角树主要是为了给村民提供洗衣所需的皂角,却没想到皂角树守望了陈家沟300余载。这几棵皂角树不但身型高大,而且根深蒂固。它们裸露在沟沿外的根系,显示根长几乎等同树高,蓬勃宽大,密密匝匝,蔚为壮观,是陈家沟一大景观,凡是看过的人无不感到震撼。陈家沟人爱在皂角树下练拳,皂角树下能得天地感应。许多人说,陈式太极拳的高手,都是得到古皂角树的荫庇,才从小村走向世界各地。来拳乡学太极者,多慕名而来,吸纳巨树的灵气,演化太极之神功,弘扬太极之武德。
人们虽不知在过往的岁月中皂角树下留下多少传说,但今天的皂角树下故事依然在延续。近日记者来到皂角古树下采访时,遇到一位拳师在古树下练拳,询问后得知这位练拳的老人名叫陈毛桃,今年65岁,他15岁时便开始在皂角树下练拳,如今已有50年。
皂角古树伴随陈家沟走过往昔,见证了陈家沟从小山沟到传统村落的历史变迁,可谓陈家沟的守望者。
随同记者一同采访的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刘龙介绍,陈家沟的建筑涵盖了清代、民国两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显著,村里的古老房子就是对过去最好的诉说,就连陈氏十五世陈德瑚故居门前摆放的石鼓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在陈家沟现有的21处清代建筑中,位于陈家沟西街的陈新生古民居是有代表性的一座。陈新生古民居,坐西朝东,建于清宣统元年,现存建筑有二门、厢房、上房。厢房、上房两座建筑均为硬山式建筑,灰瓦顶,砖木结构。民居院落通面阔15.3米,通进深17.5米,总面积256.8平方米,保存较好。该民居不仅为研究清代晚期民间建筑提供了实物材料,同时也是陈家沟作为传统村落的标志之一。
在陈家沟清风岭上有一块匾特别醒目,上书杨露禅“偷”拳处,杨露禅“偷”拳被传为佳话,这里已经成为陈家沟的重要参观点。杨露禅3次在陈家沟苦练深造,前后在陈家沟待了20年。是杨露禅把太极拳带出了陈家沟,带到了北京,教王爷们学习太极拳,后来,太极拳才流传到民间,可以说是陈家沟成就了杨露禅,杨露禅也为太极拳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陈家沟在上世纪中叶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沟。当时的陈家沟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下雨过后满地泥泞,易涝易旱,村民的温饱都是问题。后来陈家沟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世界太极圣地,不能不提及陈家沟的老书记张蔚珍。张蔚珍,今年80岁,1965年至1983年期间担任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蔚珍介绍,1982年是他带头兴办了首家陈家沟太极拳业余体校,也就是如今的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当时每年面向全国招生百十人,培养了一大批太极拳老师。从1992年11月陈家沟被授予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开始,到2016年10月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这期间获得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现在,投资100亿元的太极小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打造中,大力实施的“太极+”战略,正促使陈家沟由单一功能的传统古村落向生态宜居村、文化传承村、太极产业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