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年初以来,博爱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抽样监测、市场准入准出、“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化生产等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监管检测,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该县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包含农产品生产单位16个,饲养场、屠宰场和饲料生产经营单位63个,通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等形式,全面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同时,该县强化检测,目前综合检测中心抽检蔬菜、水果等农产品5029个批次,合格率在99.8%以上;生鲜乳等畜产品抽检3895个批次,合格率在99.1%以上;瘦肉精专项监测合格率达100%;实施H7N9紧急监测,全县72个规模饲养场检测全部合格。另外,该县还建立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全县248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并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在此基础上,该县还严格落实屠宰企业流向登记、进场查验、“瘦肉精”检测等制度,建立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机制。
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该县积极开展农资打假、畜禽产品抗生素及兽药残留超标等专项整治检查。截至目前,该县共检查农资门店800次,检查种子、农药、肥料生产企业15家,小麦、农药、肥料备案369家(个);检查饲养场467次,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478次,生鲜乳收购站64次,动物诊疗机构36次,屠宰场20次;落实经纪人备案制,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违法贩运等违法现象。同时,该县加强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加大饲养投入品环节的执法力度,目前共立案18起,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发生。此外,该县还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建立线索发现、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严格落实“检打联动”,实现检测与查处无缝衔接,建立健全结果通报、反馈共享机制,及时曝光案例信息。
严把源头监管,完善质量追溯体系。该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伊赛牛肉公司建立质量追溯监管平台,针对饲养、屠宰、加工、包装、储存等方面实施全程监管;兽药门店销售的兽药、饲料加贴二维码标志;新源鑫农业科技公司产品包装上加贴二维码;怀姜协会对部分怀姜加工产品加贴二维码标志;计划投入100万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等纳入平台统一监管。
加强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队伍。该县进一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配备人员16名、农产品综合执法人员48名,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仪器等设备120台(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执法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完善基层监管。该县在9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及动物卫生监督所,做到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严把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三是探索村级监管。该县在204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协管员,负责本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工作,及时发现、及时上报,确保从源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严把认证关口,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1个、绿色食品8个,认证农田面积14万亩,占全县农产品生产面积的60%;注册孝敬牌、博爱源等知名商标20多个,清化姜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伊赛牛肉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这些商标的注册和产品的认证,极大地提高该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引领,不断创新生产模式。2015年以来,该县先后争取到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国字号项目,进一步带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该县新源鑫农业科技公司引进的荷兰智能化温室蔬菜生产,实现适时监测;能够自动调节光、温、湿环境,自动施肥、供水、送风等,实现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该县积极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与阿里巴巴、杭州甲骨文公司合作,在全市首家实施“点亮满天星”农产品溯源计划,首批制作溯源码200万张,实现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有力地保障线上销售的农产品绿色安全。三是强化农资服务。该县通过农村淘宝、云农场等电商平台,帮助农民购进农资,实现乡村配送。同时,该县帮助本地农资企业销售农资,促进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代购代送等服务。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