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社会扶贫网在河南省沁阳市崇义镇西苟庄村建立在该省的首个信息服务点。这是沁阳市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建立脱贫攻坚“三业五助一兜底”大数据平台,在“互联网+精准扶贫”上迈出的全新一步。
“互联网+”走进贫困村
沁阳市有20个省级贫困村,西苟庄村是其中之一。近两年,这个村依托哈密瓜、食用菌等大棚项目,实现了产业带动脱贫,走在全市脱贫攻坚的前列。
看着西苟庄这样的贫困村靠产业一步步摆脱贫困,沁阳市委、市政府思索将这些村的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与数字化无缝连接,把电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发展电商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016年,沁阳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沁阳市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顺利落地。目前,该市13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设立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站,其中覆盖7个省级贫困村,覆盖贫困户570余个2200余人。
今年11月,沁阳市人社局订购了20台智慧就业终端设备投放到20个省级贫困村。设备到村后,贫困村通过互联网积极提高本村特色产业影响力,通过网络帮助村民足不出村找工作,实现就业脱贫。
常平镇常平村贫困群众张玉杰是个残疾人,今年30岁。他上有年近六旬的父母,下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刚刚出生。去年,他报名成为村淘在沁阳的村级服务站“村小二”,现在他办的常平村淘服务站覆盖周边3个自然村,平时帮村民代购生活物资,农忙时节代购种子和化肥等农资。目前,他的销售业绩在全市稳居前十名,月收入超过3000元,通过电商创业成功脱贫。
“三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活经济,就业扶贫助增收,创业扶贫帮扶智。除了电商之类的创业,沁阳市还按照“一乡一产业、一村两项目”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用其他产业激发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南西村食用菌栽培,簸箕掌村核桃树高接改良,山路平村和张庄村野生皂刺嫁接改良,范村猕猴桃种植,解住村蔬菜大棚……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现在20个贫困村共安排扶贫产业项目17个,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6家,吸纳周边2000多户村民。其中,沁阳市投入财政资金289.465万元,帮助贫困村建起9个扶贫项目,覆盖贫困户586户。
“以前上班离家远,每天都要到焦作市去。活儿重,给耐火厂的砖机里加料。现在,守着家门口,活儿还轻省。钱都是一样多,一个月3000元。”王玲,河南省沁阳市常平镇山路平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现在在村里的“巧媳妇”服装厂当质检员。
为帮助贫困户就业,沁阳市委统战部、工商联组织各家企业专门开展对贫困村的招工,目前已经提供就业岗位900个。2017年冬季的午后,记者在永威安防公司遇到了常平乡前湾村贫困村民杨看应。这位46岁的汉子因为右腿截肢,一直找不到工作,长年困在山里。国庆节后,在村里扶贫干部的介绍下,他来到这家企业上班,负责钉装货的大木箱,每月工资1700元。妻子比他早来几个月,工资1670元。“以前哪有收入呀,地都退耕还林了。妻子是外村来的,不算贫困人口。全家就靠我和70多岁母亲的低保金生活。”他现在和妻子没有住企业的宿舍,租住在附近村子的民居里。每天在企业食堂吃饭,饭菜很便宜,2元钱就能吃顿饭,汤免费喝。
今年年初以来,沁阳市发展培育能人创业项目近1000个,共为88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1.1亿元,带动就业1万人,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650人。
崇义镇西苟庄村的谷会议是远近闻名的蘑菇栽培能手,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沁阳市有关部门主动上门进行创业指导,对他进行了项目管理、财务分析等相关培训,提供了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现在他创办的“千顷食用菌基地”发展到十几个栽培大棚,带动就业1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成为当地的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织密多方参与的扶贫网
企业资助、金融帮助、保险辅助、慈善救助、社会援助……为扎扎实实、一户不漏地完成脱贫,真正做到“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沁阳市整合社会上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
该市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全市26家重点企业分别与20个贫困村结成精准帮扶对子,采取捐赠帮扶、智力帮扶、就业帮扶等形式,捐赠投入56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生30余万元。
该市协调村镇、邮储、农信社等涉农银行利用“一网两平台”(诚信沁阳365网站;企业信用数据查询平台和农村信用数据查询平台),对贫困村人口的资产状况、收入、劳动力、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情况进行评议,实施家庭授信、整村授信。
30岁的张梦梦是常平乡山路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丈夫由于患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出去务工,家中还有两位老人和一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因此喂牛成为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常平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家已经喂有3头牛,有2年饲养经验,想扩大饲养规模,但因手中资金不足而发愁时,通过授信评审会审议,为她家授信4万元。看到信用社工作效率如此之快,张梦梦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目前,张梦梦的贷款手续正在办理中。通过类似方式,沁阳市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220笔3163万元,为2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为带贫企业发放贷款5.17亿元。
全市60岁以上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00%办理小额人身意外保险……沁阳市财政和保险机构对接精准扶贫,推出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脱贫保险等,解决农户发展富民产业的后顾之忧,防止群众意外返贫。
10月10日,西向镇慈善分会成立现场,辖区企业家慷慨解囊,奉献爱心,100万元、10万元、5万元……一小时共捐款367万元,一时传为佳话。各乡镇借鉴西向镇模式,纷纷建立慈善分会,该市形成慈善协会、慈善分会、村级共享发展理事三级慈善网络,“家门口”的慈善惠及了更多贫困群众。
此外,沁阳市还发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脱贫攻坚中。市扶贫办专门成立了社会扶贫科,开展信息服务、医疗援助、科技推广、司法援助、创业指导等内容丰富的扶贫活动。脱贫攻坚工作在沁阳正由政府唱“独角戏”向全社会“大合唱”转变。
政策兜底脱贫“妥妥地”
“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在沁阳市西向镇五街村,村民陈团州的妻子边说边抹眼泪。她因为脑血栓落下后遗症丧失劳动力多年,丈夫患脑梗已经智识不清,一儿一女都在读书,全家人陷入困境。
今年,沁阳市通过“两筛查两入户”发现陈团州一家的情况后,将其全家纳入低保范围,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兜底保障。
五街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144元,他们一家四口,每个月560多元钱。住院费用也有新农合、大病保险或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补偿按照70%比例实施救助,药费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而且我们当地企业对他们还有一对一捐助。”陈国旗拿出一张扶贫帮扶协议书,“陈团州的女儿今年考上了河南大学,锦辉风电每年捐助5000元学费,然后每年给他们全家3000元的生活补贴,直到脱贫。这样一算,他们的生活保障基本不成问题。”
据介绍,为解决像陈团州这样无劳动能力户、五保户的脱贫问题,沁阳市从低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入手,对他们实施兜底保障。
如通过“两筛查两入户”,沁阳市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190户326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将137户2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并提高了救助标准。其中,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由139元提高到144元;农村特困分散供养人员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36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
在医疗方面,该市一方面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医疗补助、医疗保险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慈善人士、社会力量参与,成立慈善基金,争取贫困户大病之后,能从基金得到更多的补偿。
在教育方面,以村、学校为单位建立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今年春季,共拨付143.877万元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惠及1154名从学龄前到普通高中的学生。
沁阳市民政局局长刘国军告诉记者,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沁阳市重视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作用,严把精准识别关口,确保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补齐社会保障救助短板。
据统计,今年动态调整后,沁阳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23户、15180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8户、5386人。继去年成功脱贫528户、2102人、5个贫困村后,今年沁阳市有望实现913户、3478名贫困人口脱贫,2个贫困村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