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当你走进解放区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会看到许多正在阅读的人们。阅读,在解放区已成风气。
解放区何以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让更多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是焦作追梦公益创始人杨常珍的梦想。从2007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整整10年的时间里,她通过与书店合作换购书籍、爱心人士捐书等方式,收集书籍4万余册。同时,为19个农村学校建了图书馆,在14个建筑工地开展了“流动图书室”活动。
公益服务平台已搭建起来,需要更多内容补给营养。
杨常珍在思索,如何将“追梦公益”事业再做10年,如何让更优质的公益服务走进楼院?
此时,解放区图书馆也在探索,如何让公共文化资源“动”起来,“流”向社区、进入楼院?
挖沟建渠。于是,2017年7月,解放区图书馆与“追梦公益”携手共建解放区图书馆“追梦公益分馆”。
双方携手并进,对于“追梦公益”而言,图书资源多了,爱心活动的辐射面就更广、更深了。对于解放区图书馆而言,图书流动的渠道多了,更多辖区居民得以享受公共文化福利。
杨常珍介绍,现在“追梦公益分馆”的爱心书籍有近10万册,图书进山区、图书送工地等志愿者活动比以往更加频繁。此外,由“追梦公益分馆”发起的读书活动——微笑成长营,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拓宽渠道,让公益服务浸润“解放书香”,是解放区图书馆活用“图书馆+”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渗透力的方法之一。
解放区图书馆馆长薛涛告诉记者,目前,解放区图书馆在社区已建成9个分馆,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让9个分馆与解放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解放区图书馆和9个分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在春节、元宵节、世界读书日等节日里及图书服务宣传周、暑期、全民读书月等时间段,解放区图书馆和9个分馆都会举办亲子阅读、快乐学国学、文化系列讲座、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7年,解放区图书馆举办各类读书活动150余场,服务读者2万余人次。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图书馆的“四点半”学校、解放区七百间街道陶瓷路社区图书馆的“小小科技馆”、解放区焦西街道电翔社区图书馆的“青少年手工作坊”,已成为解放区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
伴随着“图书馆+”模式的持续深入,解放区全民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在打造“书香解放”的过程中,解放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整合,如与辖区民营图书馆合作,创办了我市首个24小时城市书屋;与辖区大学合作,在我市率先实现了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
共建、共享,推动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是解放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放区努力打造“书香解放”的重要支点。
薛涛说,2015年以前,辖区居民都去市图书馆借阅书籍,解放区图书馆资源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近两年来,“图书馆+”模式让解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断强化。
据了解,解放区地处我市核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寸土寸金,就当前情况来看,尚不具备条件建造一座上规模的图书中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打造10分钟阅读区域,成了解放区打造“书香解放”进程中的最大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推进“图书馆+”模式无疑是解放区的最佳选择。
2015年,解放区区委、区政府以创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将解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区政府“十三五”规划、解放区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解放区十大民生工程等重要工作中,以打造群众身边图书馆为目标,不断整合资源。
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参与,从而激发群众阅读兴趣,解放区打造“书香解放”之路是一条汇聚城市文化正能量的道路,其做法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