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微信群里,一组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火了。照片中,一名护士坐在手术床的一头,用自己的背托着正在做手术的患者。这是该院医生孙祥和杨帆拍摄的,他们在微信群里说,这名护士当时发高烧带病工作。而当时在现场的感染四科主任赵宇亮则在微信群里说,这名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长达40分钟。对此,该院医护人员深受感动,纷纷为其点赞。为了详细了解情况,记者深入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采访。
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
在该院,记者见到了这位护士,她就是感染一科副护士长郭艳丽。
说起这组照片,郭艳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真没什么特别的,这是我的工作,身为护理人员,无论谁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这样做的。”
该科主任韩志启告诉记者,郭艳丽是该院介入小组的成员,一旦遇到这样的手术,她就会被临时抽派到手术室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件事发生在去年12月23日中午。当时,医生在为患者做微波消融术时,因肝脏占位的位置非常特殊,B超常规体位下无法进行手术,必须找准一个合适的角度才可以。由于B超室只有直板床,患者需要保持半坐位的体位才能进行手术。为保持最佳体位,郭艳丽就用自己的后背托着患者,并且根据医生的要求对角度进行微调。在角度合适的情况下,一动不动保持了40分钟,最终圆满完成手术。
“一直保持一个姿势肯定累,特别是一直弯腰。但为了手术顺利完成,值得。”郭艳丽说,“那天从手术床上下来的时候,我半天都没有直起腰,双腿也麻了,后来在同事的搀扶下才缓过劲。”
对大家所说的发烧带病工作,郭艳丽解释:“那天,我扁桃体发炎,上午在医院输了液,中午做手术时已经好多了。不过,最难受的是我的腰病,平时为患者扎针输液,我都是蹲着去做,还好我那天坚持下来了。”
对待患者,她无微不至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在该科住的都是传染病患者,一些家属在得知病情后比较恐惧,有的甚至还嫌弃,往往只留患者自己在医院治疗。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或者输液时间长的患者,中午没有办法吃饭,郭艳丽就主动去为他们买饭,有时还自掏腰包。
有一次,一位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因意识不清导致大小便失禁,床单、被子上弄得全是污渍,整个病房里充斥着难闻的气味。为了避免出现褥疮,郭艳丽和同事用热水给患者擦洗干净,并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和床单被罩。中午下班后,郭艳丽自掏腰包给这位患者买了两包尿不湿。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都说不完。”该科一位护士对记者说。更让这位护士佩服的是,郭艳丽还是一个疏导情绪的高手。有一次,该科一名26岁的女性患者因病情严重一直离不开呼吸机。治疗几天后,这位患者觉得病情没有好转,不愿意配合治疗,当时郭艳丽正好去给这名患者输液,被其当场拒绝。这位女患者一边流泪一边说自己的病看不好了,想放弃治疗。“你自己都放弃了,谁还能救你,再说你的孩子还那么小,你走了、解脱了,孩子咋办。你都不觉得孩子可怜吗?”郭艳丽劝道,“再说了,你治疗这几天,病情比你来的时候强多了,缺氧症状也比来时好点了,化验结果也有好转了,你可不敢放弃。现在不想输液,你可以休息一会,等会我再来给你输液,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这对你的病一点帮助都没有。”随后,郭艳丽又把这位患者的情况及时告诉了主管医生。在郭艳丽和主管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到现在,她每次来复查都说,如果当时不是我劝她积极治疗,自己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郭艳丽说,“每当一些患者说起这些话,我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其实,郭艳丽在生活中也是一个“热心肠”。有一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她和爱人开车在路边等人时,发现一位老人没有带雨伞。郭艳丽二话不说,将车里的一把雨伞送给了老人。
冒险护理,她感动患者
郭艳丽所在的科室承担着全市艾滋病救治工作。从2004年9月参加工作起,她就肩负着护理艾滋病人的重任。艾滋病人是传染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艾滋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以至于人们谈“艾”色变。身处这样一个特别的病区,她从来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过艾滋病人。
在护理艾滋病人的过程中,最危险的工作就是定期给艾滋病人进行静脉采血。因为艾滋病传染的主要途径就是血液交叉感染,采血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感染。大部分艾滋病人的血管很细,静脉穿刺很困难。为了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郭艳丽在给艾滋病人扎针时,干脆把防护手套摘下来,徒手进行操作。
不过,在郭艳丽看来,这还不算危险。最危险的是,艾滋病人不相信医务人员,有的人会从敌视心态转变为报复行为。“曾有一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人,高烧两天没退。病人相当烦闷,埋怨为什么高烧迟迟不退,他在病区内挥舞着针头威胁我,让我必须在他规定的时间内让病情稳定下来。”郭艳丽说,“说当时不害怕是假的,不过,我想他们是因为太脆弱了,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随着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少了,对他们的关爱多了。相比前几年,因过激而产生报复心理的病人也少多了。”
郭艳丽说,起初,她把自己的工作介绍给亲戚朋友时,大家都不理解,感觉她的工作性质比较危险,好像她的身上已经沾满了各种细菌、病毒,甚至有些朋友在得知她的工作环境后便慢慢疏远了她。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低落,甚至也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但是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郭艳丽说,“近些年,科室新进的几名年轻护士,在工作初期都有一种惧怕的心理,有个别护士因为护理艾滋病人,还与家人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事情。在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为一些年轻护士做思想引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鼓励大家稳定情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护理艾滋病重症患者,存在特别高的风险,但是郭艳丽和同事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当患者病情恶化到便血、流脓时,陪同他们的亲属因怕传染,在患者排便、排尿、吸痰时不敢动手收拾。“我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每次都帮患者收拾、擦洗,我记得有一位意识还比较清醒的患者,看到我护理他的场面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郭艳丽说。
面对任务,她冲锋在前
在采访中,记者在该院一份院报上看到了《感染一科郭艳丽荣获“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的消息。这是团市委在市会议中心举行“青春的力量”纪念建团90团年暨五四表彰大会上,对我市一些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工作中,郭艳丽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该科,被评为第十二届“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的医生程琰对郭艳丽也是相当佩服,“每当医院有事时,郭艳丽总能挺身而出,很有大局意识,敢于担当。”
2009年,抗击甲流的工作在该院拉开序幕。郭艳丽挺身而出,成为抗甲型H5N1流感第一梯队队员,并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在接到任务的当天,郭艳丽从接到命令到抵达隔离病房现场,只用了10分钟。
“在隔离病房内,我和其他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衣,戴着口罩和防护眼镜,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郭艳丽说,“在气温高达37摄氏度的环境里,除了热,就是渴,面部唯一能看得到的地方就是隔着防护镜的眼睛,身上像水洗一般的往下流汗,脚下的隔离胶鞋聚集了身体流下的每一滴汗水。我们就这样一直穿梭在病房里、走廊里,一步也没有离开隔离区。为患者打针、抽血、发药、端茶、递饭……作为一名护士,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们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这两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一些科室的护士长相继生二胎休起了产假。此时,郭艳丽就像“救火队长”,毫无怨言地接受医院的安排到一些科室临时担任护士长,保证了科室的正常运转。
“护士长是每个科室的大管家,科室主任只负责业务工作、负责临床,很多协调工作全部靠护士长完成,比科室主任更操心。”该院党办书记乔艳芳介绍,“以前,医院刚提拔的护士长,在上任初期很难开展工作,一度出现护士闹情绪、不服从护士长领导的情况。而郭艳丽替补护士长岗位的科室,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在乔艳芳看来,郭艳丽之所以在护士长岗位上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与其性格开朗有关,爱说、爱笑,在医院的人缘非常好,所以大家特别喜欢跟她一起工作。
不过,在程琰看来,除了郭艳丽的人缘好外,也与她的默默付出有关。程琰至今仍记得,郭艳丽在别的科室顶替护士长岗位时,遇到护士人手少时,她常常忙得连轴转。
有人说,白衣天使的翅膀太沉重了——左边背着爱心和真诚,右边扛着微笑和奉献,中间还要装着知识与技巧,随时随地应对各种危难和挑战。而这,不就是郭艳丽的工作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