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治理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近日,阿里巴巴通过官方微博呼吁对“网络水军”进行打击。事实上,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对“网络水军”宣战的企业。此前,包括小米、华为、万达等在内的企业都因为遭到“网络水军”的诋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声誉。
“水军”汹涌、“黑粉”如潮,面对“网络雾霾”,我们没有“空气净化器”可用。大企业抗击网谣的能力还强大一些,而小业主只能在网谣的黑浪中顷刻翻船。比如,“塑料紫菜谣言”导致福建晋江等地紫菜行业遭受重创,经济损失逾亿元,紫菜滞销、散户破产。遗憾的是,尽管辟谣的辟谣、判刑的判刑,但“网络水军”仍浩浩荡荡,“灰黑产业”难以禁绝。
我国去年发布的《网络黑色产业链年度报告》显示,“灰黑产业”的日交易额达数十亿元,从业者达数百万人,产业链分工精细。去年“双11”期间,有人仅通过虚假退货,十天就赚了近5万元。一边是刷单炒信,从底部蚕食市场的信任链条;另一边是造谣诋毁,为“10万+”级流量不择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阿里巴巴遭万条谣言攻击事件,尽管真相有待确认,但江湖早已杯弓蛇影。
对于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灰黑产业”构成的“网络雾霾”,我们还须从两个角度审视:一则,这不是“中国式烦恼”,而是世界性难题。在美国,互联网犯罪超过贩毒,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二则,“网络雾霾”在炮制谣言的同时,将健康的舆论声音和客观公正的价值体系边缘化,使网络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和放大器”,误导公众,危及市场秩序。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秩序与价值亟须建构,规矩和纪律亟待严明,在此背景下,“网络雾霾”如不能得到系统整治,恐会成为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共识越发清晰:谣言止于智,更止于治。
治理大气雾霾,不能“等风吹”;同理,治理“网络雾霾”,不能等良心发现。早在2014年,中央外宣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就联合下发了《深入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今日看来,唯有站在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荡涤网络世界“灰黑风习”的高度,从源头上认识“网络雾霾”的危害性,将治理议题上升为立法与制度的系统策应,遍地网谣才可能收手,“灰黑产业”才可能破产。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放性大学’,年轻人呼吸于此,我们的孩子就生长于此,我们自己也‘依网为生’。”我们需要洁净的网络世界,决不允许“网络雾霾”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