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市首部多场景移动情景剧——《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初露尖尖角,因其拓荒式的表演形式,备受关注。
《路过怀庆府》都“遇见”了谁?
从春秋卜子夏到东汉汉献帝,从魏晋司马懿、竹林七贤到大唐韩愈、李商隐,从北宋当阳峪窑工到元朝许衡,从明代朱载堉到清代陈王庭、曹瑾、怀商,《路过怀庆府》“遇见”了3000年来怀川文化的代表人物。
无疑,看似用“短、平、快”移动情景包装起来的《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实则内容丰富多彩。
1月18日20时,《路过怀庆府·遇见怀商》单元在我市南河老船小剧场首次进行定妆彩排。当晚,小剧场内座无虚席,我市众多知名剧作家及文艺表演者齐聚一堂。
《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将对焦作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创意者、编剧、我市知名文化人宋宝塘对此信心满满。在他的计划中,《路过怀庆府·遇见怀商》的定妆彩排仅仅是博人眼球的开端。他正积极组织一支高水平的创作团队,欲把《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打造成展现焦作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他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努力引资建设“怀川文化园”,欲将园内的景色与《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的表演融为一体,打造焦作版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
从我市走出去的国家一级编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编剧杨林这样评价此剧,移动场景的戏剧表演形式很灵活,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演员表演时可以随时“穿越”,与观众互动,用这种艺术形式展现焦作丰富的人文风情是不错的选择。
近些年来,开封、杭州、敦煌等地纷纷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效果良好。杨林认为,《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的出炉,是焦作人用戏剧表达焦作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他说,怀庆府文化浩若烟海,如何把“遇见”的小故事创作得更精彩,不浪费好素材,是《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创作团队的基本功。
杨林建议,充分利用移动场景表演的灵活性,搜罗一些怀庆府老物件,将其搬上舞台,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1月18日晚观看彩排后,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感慨万千。
他说,怀川人写怀川事、演怀川事,并用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将其呈现在舞台上,这对于焦作文艺产业的发展来讲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如果将《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做大、做细、做精,将极大影响更多人来关心、宣传焦作文化。
胡红兵认为,《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有一定的商业潜力,可以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来拓展商业发展空间。《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一定要围绕目标人群,讲好焦作故事,创作出与市场接轨的文化精品。
市文产办常务副主任侯红霞在观看了《路过怀庆府·遇见怀商》的彩排后,十分感动。她说,这种可以随时与观众互动的表演形式,很容易激发焦作人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比传统舞台剧的表现形式要好。
侯红霞建议,《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创作团队下一步要把好“两大关”。一是,剧本创作关,邀请高层次的专业团队,将《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的剧本做精,这是讲好焦作故事的关键。二是《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要攻克招商引资关,找到资金方,加强合作。
一场有市场的成功演出,需要很多元素,《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任重而道远。
不过,宋宝塘信心满满,因为这是他十几年来的愿望。为了“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这句形容怀帮会馆的话,从2005年1月1日起,他多次自费前往北京、天津,河北安国,山西晋城、太原,陕西西安,甘肃文县,四川南坪、松潘、都江堰、成都,湖南岳阳,湖北武汉、襄阳、老河口等地考察。2006年以来,他将《怀商,豫商大军中的核心力量》的主题演讲带进河南省首届豫商大会,将怀商怀药高峰论坛带进第十一届豫商大会,只为增加怀川人的文化自信,只为更多人来关注河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商业文化体系和商帮集团——怀庆商帮,《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的想法也是由此而生的。
十几年的坚守,只为一朝圆梦。如今,《路过怀庆府》“遇见”系列刚刚吐出绿芽,它需要更多养分,助其成长。
图为《路过怀庆府·遇见怀商》彩排场景。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