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普焦作 上一版3
市科协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 搭建高水平科普服务平台
图片新闻
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覆盖面日益扩大
李艳芬:30年的坚守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8 年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艳芬:30年的坚守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雪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人物档案:李艳芬,女,1969年出生,民进会员,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焦作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过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教育、农村能源环保等工作,无论在何岗位,她始终不忘初心,躬身服务三农。她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建设,为我市争取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资金4亿元;她主持完成的“武陟县20万亩小麦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她参加完成的“焦作市实现年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获河南省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她被评为我市“公仆情怀”先进典型干部;去年年底,她被国家农业部、人社部评为全国先进农业工作者。

  有这样一个人,她在田间挥洒汗水,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她为农民搭建科技桥梁,为农村送来新品种、新农艺;她为农民增收致富日夜奔忙,村民们的笑脸是给予她的最高勋章。躬身碧野,耿耿初心,她就是坚守在农技推广一线、服务农村发展30年的焦作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李艳芬。

  红红的脸庞,结实的身板,扎根三农工作30年,时间在李艳芬身上留下了许多印迹。1988年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为河南科技学院)情报信息专业毕业后,李艳芬怀着对三农工作的满腔热情,来到市农业局工作。多年来,她经常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与农民们一起躬耕、收获,为农村发展尽自己的一分薄力。

  “用我的努力去赢得农民的信任。”是李艳芬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

  2001年,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刚起步时,全市使用沼气的用户寥寥无几。为在全市农村地区推广普及使用沼气,李艳芬走进农户家中面对面讲解沼气使用的优势和沼气池建造管理办法,并有意识地选取几个村庄作为示范点,优先开展推广普及工作。“要想大面积推广,必须让农民们看到实打实的好处,不能让他们心里没底。”李艳芬说。

  2004年,全市使用沼气用户仅有6500户,2005年,数字已翻了一番,达到1万户。现如今,我市使用沼气用户有12.8万户。

  2008年,我市承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了保证普查工作质量,李艳芬对普查对象名录逐一入户调查。有的被调查户找不到人,她也不放弃,多次上门,直到找到人为止;有的农户对普查工作不了解、不支持、不配合,她就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说服农户。在普查工作后期,李艳芬和同事牺牲双休日,对数据进行审核比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付出终有收获。那一年,焦作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获得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参加工作30年,李艳芬从未公休过,甚至经常牺牲节假日去工作。面对工作与家庭的两难选择,她总是优先选择工作。2008年,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调研组来我市调研时,李艳芬的父母也在此时发生车祸。作为长女,她本该侍奉父母榻前,却因工作需要,全程坚守岗位。

  通过真诚为民、实干为民,李艳芬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先后获得了焦作市“公仆情怀”先进典型干部、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农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但她依然淡然而执着,“只要农村美了、农民富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李艳芬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