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磨头镇狮口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全村187户中50户是贫困户,村集体没资源、没收入。
截至2017年底,该村已有4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且年人均收入在4500元以上,远超省定3026元精准退出标准,村集体经济净收入突破5万元,狮口村达到了省定贫困村摘帽子的标准。
5万元!这是狮口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这5万元,让太行山下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认清了一条路:只有集体经济吃上了“饱饭”,全村群众才能吃上“好饭”。
2016年6月,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室主任牛怀忠被派驻狮口村任第一书记。“没有项目带动,缺少发展活力,村民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是牛怀忠对狮口村的第一印象。
没产业,难脱贫。狮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建国为难地说:“没钱,没资源,就几亩薄地,刚够填饱肚,咋发展?”
村小,人少,没资源,部分耕地已被周边村庄的致富能手流转,村民急需致富却苦无门路。这样的现状在豫北地区很普遍。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狮口村仅有的355亩耕地就是资源,关键看咋利用?
把良田变工厂,村村冒烟,绝非上策。盘活土地资源,发展“集体农庄”,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于是,经多方沟通、研究,市政府办公室驻狮口村帮扶工作队大胆提出:发展“集体农庄”,干回老本行,将村里所有土地流转,交由集体耕种,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腾出的劳动力,则进入村里兴办的“扶贫车间”或到周边务工,实现集体与群众共富目标。
2016年10月,狮口村被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狮口村迅速利用上级拨付的161万元资金,成立了博爱县醒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醒狮”),将村中355亩耕地全部流转至“醒狮”管理。
1月25日,记者在狮口村看到,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玉米秸秆还田机、喷灌机、粮食烘干机等10台大型农业机械,停靠在“醒狮”仓库中。2017年夏秋农忙时,这些机械开足马力工作,为贫困的狮口村人开拓了一条奔向幸福的道路。
“醒狮”是高建国起的名字,他说:“狮口村太小、太穷了,长期的停滞发展让狮口村人的精神都麻木了。壮大集体经济,让全村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54岁的胡给斗是“醒狮”聘请的一名司机。2017年以前,胡给斗家是狮口村的贫困户。
胡给斗说:“我家6口人,两亩地,日常生活全靠我一个人。一年到头,我的收入也就够一家人填饱肚。2017年6月,帮扶队和村干部找我当司机,我就答应了,哪料两季赚了近万元,我和家人高兴坏了。现在,我俩儿子也能打工赚钱了,我们家终于不用再顶着‘穷帽子’让人笑话了。”
2017年以前,贫困户胡增贝家不比胡给斗家好过多少。2017年6月开始,胡增贝也通过在“醒狮”工作,让家庭甩掉了“穷帽子”,找到了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
“醒狮”会计胡增云算了算账,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刚起步的“醒狮”仅农业机械作业一项净收入5万余元。今年,“醒狮”将再增加粮食收入,预计净收入可突破20万元。
新任市政府办公室驻狮口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张文东介绍,2018年起,“醒狮”将逐步流转周边村庄2000多亩耕地,每年仅农业机械作业可增加收入20万元,可直接安排2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确立净收益的基础上,“醒狮”将提取净收益的50%作为项目公益金和必要的风险金,用于改善狮口村的基础设施、增加公益致富项目投入等,剩下的50%净收入用于“醒狮”扩大经营费用。
从土地中腾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狮口村以“醒狮”为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车间”、沁园春电商创业吧、技能培训等集体创业项目齐发展。
村民郝梅梅告诉记者,她家原本是贫困户,土地被流转后,她进入沁园春电商创业吧卖起了土特产,她丈夫在村集体帮助下取得了货车驾驶证,跑起了运输,加上每年每亩75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她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甜蜜。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个道理我们懂。村集体有钱了,才能为老百姓办更多的事。”高建国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