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强。工业强,则焦作强。
和着时代的节拍,伴着改革的大潮,焦作工业一直砥砺奋进、铿锵前行。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全年目标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年前移11位。2017年1~11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55亿元,同比增长14.5%;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五位;累计实现利润364.8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实现利税454亿元,居全省第五位。
2017年,全市2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5.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143.5%;191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2.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195.5%。重点项目建设的持续加力,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有力地支撑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在焦作工业经济不断成长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和显现。
——焦作的传统工业多数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不少产品“粗、低、重、耗”,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焦作的新兴工业“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前景无限广阔,却依然稚嫩,远未长成“参天大树”;
——焦作众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拉大了焦作工业发展空间,但是产业集聚的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
如何加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何加快实现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产业链条由短到长转变、产业形态由散到聚转变,构建起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如何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把“焦作制造”升级为“焦作制造+焦作创造”?
……
工业是焦作的金字招牌。从焦作发展氛围看,随着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工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实施,政策性红利已经开始显现。“工业第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市抓工业、谋工业的发展氛围将更加浓厚,企业发展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
工业是焦作的命根子。从重点产业运行看,2017年以来,全市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等产业一直稳定增长,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平均水平。同时,铝工业作为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预计2017年增长可达到9.0%~11%,拉动0.2~0.4个百分点。因此,重点产业将延续2017年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仍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看,目前,全市工业主要产品市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浮。其中,电解铝和氧化铝目前价格分别是14150元/吨和2406元/吨,均比2017年同期上浮4.8%。水泥目前价位已达450元/吨,同比上浮21.6%。全钢载重子午胎916元/条,同比上浮14.6%,还有造纸行业纸制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预计今年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在环保倒逼下,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仍将保持高位震荡水平。主要工业品价格的提升将直接带动企业赢利状况出现好转,工业企业销售、利润增速将有效加快,使得全市企业效益增加。
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全市大企业集团培育积极推进,百亿企业数量和规模将有所增加,风神轮胎、蒙牛乳业将有望跨入百亿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充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和总量。同时,工业项目也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全市十大重点工业项目已经开始试生产的项目4个,预计今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创利税5亿元。我市部分重点工业项目的投产,必将成为工业经济运行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量。
而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焦作工业该咋干?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全市工信系统加强对工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生产和市场变化情况的监测及预警监测,密切跟踪“双50”“1020”等重点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产业、新材料、铝工业等重点行业目标完成情况,加强产、销、存、价情况的调度、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带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加强生产要素保障。要全力做好煤、电、油、运、气等工业生产要素以及金融、人力资源的综合协调工作;结合近期企业出现的“用气荒”、融资难、用工难等情况,积极协调,主动作为,保证重点企业经营正常运行。
指导企业复工复产。要督促引导工业企业增强大局意识,为实现“开门红”作出贡献。一是科学组织生产。要合理安排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努力抵消因环保带来的影响,确保连续性生产企业以及有订单、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稳定和扩大生产。二是利用“双节”期间市场活跃、生产经营向好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少停工或不停工。三是生产经营好的企业要开足马力、多产多销,提速度、增产量,扩销售、降库存;困难企业要着力攻坚克难,尽最大努力组织好生产经营。
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组织、督促工业项目建设单位在严格落实环保防治措施的前提下,科学组织,以十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及早抓好动员部署;各县(市)区要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单位签订建设管理目标责任书,落实建设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细化分解建设责任,明确建设进度节点,制订推进工作方案,抓好动员部署工作。示范区要重点做好河南国家电子材料电磁屏蔽膜项目建设;孟州市要重点推进康耀电子产业园建设;武陟县要重点推进豫兴康制药等项目建设,确保全市重点工业项目早安排、早推动、早见效。
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入库。一是要抓好规模效益50强企业、高成长性50高企业和“专精特新”50新企业(简称“350”企业)的申报及调整工作,按照“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挂牌)”的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我市中小企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整体发展。二是要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入库工作。要积极做好基础工作,深入调研、深挖潜力,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完善账务报表,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办理各种入库证照;协助具备入库条件的企业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全部纳入统计数据库。
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各地要结合市委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活动,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用能、融资、人力等各项成本。要针对第一季度企业刚刚复工复产、存在问题较多的实际,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对这些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分解到有关部门,明确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定办理的时间节点和办结时间;各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现场办公、实地督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促使企业尽快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
强化督促问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开门红”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制订“开门红”工作方案,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定期督察;要每月召开一次运行调度会,分析把握动态,研究对策措施,确保效益稳定增长。二是开展督导活动。对于在一季度工业“开门红”工作中早谋划、早行动,措施得力,增速达到市预计指标的县(市)区,将给予通报表扬;对于行动缓慢、措施不力、增速靠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三是营造氛围。各地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跟踪报道各地组织“开门红”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焦作工业,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有雄厚的研发力量、有高素质的产业职工队伍……没有理由不发展的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