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牢固,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百姓幸福感之所在。去年年初,市政府提出重点办好民生10件实事,其中三件涉及社会保障。一年过去了,这些民生实事办得如何?记者从市人社、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扶残济困等民生项目都得到了落实。
为了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带来的实惠,我市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和待遇发放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7.4万人,参保率达99.4%,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其中,60周岁以上具备领取养老保险资格人员45.2万人,全部按月领取养老金。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从去年1月1日起,我市城市低保月标准由450元提高到47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不低于240元提高到不低于25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8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不低于132元提高到不低于142元。全年全市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343476人次,发放低保金23220万元,实际人均补差分别为276元、151元,均超过省定标准。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去年以来,我市不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945件,完成全年任务的123.3%;接受群众法律咨询23791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19%。其中,市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案件585件,完成全年任务的106%;接受咨询6028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21%。①2
更多报道见今日本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