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穷游者”孙永(化名)在网上火了。孙永在1月24日被杭州警方救助,随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救助站工作人员登记后发现,孙永在全国被救助过234次。据了解,现年27岁的孙永是甘肃人,他自述想要出去游玩,出门只随身带一部分钱,花光之后就乞讨,甚至住过桥洞下,没办法的时候,就去救助站。孙永的经历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提出,穷游是一边赚钱一边旅行,孙永的行为不算穷游,而是浪费了社会救助资源。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穷游本是凭自身力量节俭出游,而孙永的穷游却依靠公共救助来实现,显然是浪费公共资源。这种穷游不可取,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政府救助机构也应该反省,不能总是在孙永这样的人身上花冤枉钱。
@刚柔v:人不论做什么事,自食其力,量力而行,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像孙永这样穷游,是游手好闲之辈钻了制度的空子,于人于己于社会都不是好事。
@莫莫的时间:旅游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需要经济支持的,穷游也不例外。通过乞讨和社会救助的方式达到穷游的目的,不仅曲解穷游的本意,也浪费社会救助资源。
@怀府侠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小伙子聪明用错了地方,书是白读了。穷游没问题,边打工边旅游多好,浪费社会救助资源就不对了。
@天道酬秦015:孙永专注于国内游,花掉自己的钱后,实在没办法了,就去找救助站的叔叔阿姨,这混吃混喝的思路一级棒,但难免让人鄙夷。
@王副教授先生:没事儿撒个娇,高兴就卖个嗲,你救你的,他玩他的,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法治社会,权责对等,公共财政终究不是“逗你玩”的。政府真有钱,应该用在救助那些“冰花少年”上,至于长不大的“巨婴”,还是别管了,也管不了。
@我爱干煸茶树菇:虽然很多人都责备孙永浪费社会救助资源,可是我们也应看到事件背后的温情。一些救助站多次救助孙永,明知道他的情况,仍屡屡出手相助,宁可错救,绝不漏救,这是政府救助机构的公益性质决定的。
@八股的浪琴先生:有人担心这样救助浪费社会救助资源,但公民面临困境有不确定性,要保证救助制度设计初衷,就不能对救助次数作出限制。也许救助制度会纵容像孙永这样的人,但与公民面临危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相比,这种对社会救助资源的浪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下期话题】
监控作用大 升级换代难
据《焦作晚报》报道,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监控设备投入力度,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为市民编织了一张安全网,使公众安全指数不断提升。但监控设备的使用期限是5年至10年,随着大批监控设备“年届退休”,更新成了难题。某物业公司负责人说,在其提供物业服务的小区,不少监控设备已过保修期。小区的监控设备要升级换代,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任何一家物业公司都无力承担。如果让居民公摊,钱又很难收上来。所以,该小区安装的80多个监控摄像头只有十几个能正常工作,其他的都处于瘫痪状态。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