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档案、知青档案和复退军人档案,能够为群众计算工龄、办理退休和社保等提供有力证明;婚姻档案、土地房产原始资料等,能够为房屋买卖、房产公证、再婚、出国等提供证明……档案虽小,却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
我市档案人牢记为民服务宗旨,丰富馆藏资源、优化查阅服务,去年一年共为2000余人次提供查阅服务,用朴实的行动讲述了一个个平凡、平常、平淡而又动人的民生故事,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北京工作的焦作人李女士到了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档案中缺少她在原工作单位的档案材料,这意味着她近10年的工龄难以延续。为了找回工龄,去年3月,李女士专程从北京来到市档案馆查找原始档案。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李女士的情况后,逐页查找相关档案,终于在其原工作单位1978年的花名册里找到了她的名字。李女士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服务,有了这份证明,不仅我的工龄问题解决了,我的人生经历也算圆满了。”
去年7月,市档案馆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信里满含着一位耄耋老人对市档案馆的感激之情。原来,这位老人想整理自己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作品出版回忆录,却怎么也找不到其在焦上学期间发表在《焦作日报》上的一首诗,于是专程从上海来到市档案馆查找报纸。由于年代久远,老人提供的时间也不准确,工作人员只好逐年逐月逐日查找,终于在1958年12月1日报刊档案中查到这首诗,并给老人复印留作纪念。
史女士是解放区某小区居民,10多年前因病携个人档案离职。由于几次搬家,档案遗失,她无法办理退休。家人的埋怨使本来记忆就不好的史女士更加忐忑不安,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到市档案馆寻求帮助。她不但记不清自己是哪年上的班,还记不清当年工友的姓名。工作人员耐心地按照她提供的大概时间,查阅了上千份档案,最终在1986年的档案中找到线索,为她出具了证明。
去年9月的一天,米先生专门从新乡来到市档案馆查其下乡档案。工作人员在馆藏下乡知青档案库中查到了他的信息,但是信息不全,没办法确定其具体下乡时间。在他心灰意懒准备离开时,工作人员想到库房中还存有一部分下乡证存根,于是逐卷逐页查找,终于从将近1万份存根中找到了他的下乡存根。一张不起眼的发黄纸片,不仅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也是个人利益的捍卫者。米先生激动地说:“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民生档案作为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和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利用需求不断增加。市档案局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机制,从“档案馆有什么,群众查什么”向“群众需要查什么,档案馆有什么”转变,积极征集整理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档案、脱贫攻坚档案等一系列涉及重大民生的档案原始资料,记录城市年轮、丰富馆藏资源、优化查阅服务,用档案实现每个查档人的心愿。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