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克黄金补贴3元、一辆私家车补贴500元、拍婚纱照可报销全部花费的5%……日前,山西省新婚夫妇结婚一年内可免费领取“婚姻消费补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太原作为全国首个婚姻消费补贴试点城市,自去年6月至今已有1000余对新婚青年申请到补贴。2018年,山西省“婚姻消费补贴”将实现省内全覆盖,全年预计补贴金额可达9500万元。补贴资金来自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婚姻消费补贴专项基金,这也是我国首个以新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益基金。
(据《新京报》)
这条新闻之所以刷屏,大致是因为婚姻与生育之间的线性联系。民间舆论场的沸腾,更在于公众看到了政府为年轻人婚姻特别是生育现实减压的希望。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预期的井喷态势没有到来,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与上年相比不升反降。当然,这不是“全面两孩”政策出了问题,而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与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接轨”使然。尽管与结婚生育成本相比,“婚姻消费补贴”额度更具象征意义,但以市场化方式补贴婚姻消费,仍释放出浓浓的善意,对年轻人坦然面对婚育问题是一种正向激励。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婚姻消费补贴”是国家继“全面两孩”政策施行后,对缓解新人婚育压力给予物质补贴方面政策的先行试水。
然而,深究此事,大家可要失望了,太原市民政部门官方网站找不到与“婚姻消费补贴”有关的任何信息。事实上,该补贴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批准成立的“婚姻消费补贴专项基金”。但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声明称,“婚姻消费补贴专项基金”虽然是其批准成立的,可山西省所谓的“婚姻消费补贴”不属于专项基金开展的公益活动。
对于公众眼中的惠民之事,相关机构不但不“贪功”,反而急于撇清责任,这其中或许“戏中有戏”,让人琢磨不透。不仅如此,当我们看到“婚姻消费补贴”圈定的补贴对象时,似乎还嗅到了一股铜臭味儿:领取结婚证一年之内、在该专项基金确认的定点单位消费的新婚夫妇。对此,消费时限不是问题,而新人要在该专项基金指定的商家购物这一限制条件就有捆绑消费之嫌了。
这些年,定点消费一直饱受争议,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容易形成某种垄断,造成顾客消费不自由、商家服务不到位、商品先涨价再打折等问题,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婚姻消费补贴”更像是蹭婚育舆论热点的一种营销噱头。退一步讲,即使“婚姻消费补贴”属于某种公益基金项目,它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因为公益基金应该由政府、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资助、赞助、捐赠,用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而“婚姻消费补贴”这种与商家合作的基金显然偏离了公益的初心。
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当下,营销模式常常“七十二变”,为了规范商家营销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的职能部门应当“先知先觉”,警惕部分商家打政策的“擦边球”,把正常的营销变成消费陷阱。至于“婚姻消费补贴”,相关部门更应该查清原委、及时定性,防止这种极具争议的补贴在更多地区“野蛮生长”。